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地理资源所在土壤碳氮交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2014-09-16 12:55来源:中国科学院网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土壤基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耦合作用是当前全球变化学的前沿领域。自然状态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普遍受到氮素限制,外源性氮素输入倾向于增加生态系统碳固定,同时改变土壤-大气界面碳氮气体交换、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稳定性,目前国际上关于“氮促碳汇”效应存在严重分歧,包括碳固定、碳耗竭和碳中性等观点。

针对全球大气氮沉降模拟控制试验站点分散、施氮形态单一、持续时间短等局限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课题组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NSTEC)和中国草地样带(CGT)4个典型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统一布设多形态(NH4+、NO3-、)、多水平的增氮控制试验,高频监测研究土壤CO2、CH4和N2O交换通量对增氮的响应规律和主控因子,同时利用稳定性同位素、三维荧光光谱、Biolog等技术研究氮素富集条件下SOC积累与损耗的生物化学机制。

研究发现:(1)低剂量施氮抑制了土壤CO2和N2O排放,促进了土壤CH4吸收,而中、高剂量氮输入的效应正好相反;并且铵态氮对土壤碳氮气体通量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较硝态氮更强。

(2)通过测定NSTEC样带7个典型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源利用活性,发现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高能量基质,而亚热带森林微生物同等效率地利用土壤基质,从而揭示了土壤CO2通量沿着纬度变化的微生物学机理。

(3)发现低氮增加SOC及各组分储量,新增有机碳主要储存在粗颗粒有机碳组分中;而中氮和高氮倾向于消耗易变的SOC组分,增加耐分解SOC的比例,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甸SOC数量下降和稳定性增加 。

上述研究提出了土壤碳氮温室气体对增氮非线性响应的“三阶段”模式,揭示了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碳截留和损耗的影响机理,界定导致北方森林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功能转变的大气氮沉降临界负荷为20kgN ha-1 yr-1,明确指出在高寒草甸施加铵态氮肥具有更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原标题:地理资源所在土壤碳氮交互作用研究中取得进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微生物查看更多>生态系统查看更多>土壤基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