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云南大理洱海:水质虽“去四进二” 治理仍“如履薄冰”

2015-06-23 09:38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刘世昕关键词:污水处理湖泊治理生态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云南省刚刚发布的2014年环境质量公告中,由于水质好转,被誉为“大理之眼”的洱海跻身二类水湖泊之列,成为我国城市近郊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可就在12年前,洱海一度发黑发臭,恶化为四类水,徘徊在丧失水体功能、成为一潭死水的边缘。

从全面控制污染源,到官员行政问责,再到老百姓全民参与,大理人在每个环节的力量和贡献都不可小视。

大理白族自治州副州长许映苏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用了“如履薄冰”这个词。她说,目前,进入洱海的污染物依然远远超过湖水的自净能力,如果治理稍有松懈,前期的治理效果就会前功尽弃,湖泊生态修复真的不能轻言成功。

上游的生存法则

大理州的洱源县是洱海的上游流域,洱海70%的水量来自洱源县境内的25条河流,这些河流的水质对洱海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最初的治理思路上,洱源县就被定位为洱海的生态功能区,不得再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有的污染企业也一律要搬迁或取缔。

另外,为了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洱海,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还被要求不得再大面积地使用农药化肥,以往靠大水大肥种植模式支撑的产业也得转变。

工业被限制发展,地方的GDP从哪里来,传统农业也面临诸多掣肘,老百姓如何生存?

洱源县面临的种种生态约束,迫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必须寻找与自己生态地位相符合的产业。在工业方面,成为绿色能源大县。在农业领域,放弃了当地传统的耗肥耗水大蒜种植,改种无公害的蓝莓、樱桃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

洱源县县长丁洪涛说,不可否认,早期的经济转型确实让一直顶着贫困县帽子的洱源县财政更加捉襟见肘,但现在却让大家看到了转型的红利,过去GDP增速和财政收入一直在大理州垫底的洱源县,从2014年年初开始实现弯道超车,连续十多个月在全州排名第一。

“以生态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丝毫没有感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丁洪涛在采访中多次感慨,经济转型的同时,洱源县也为下游提供了较好的水质,多条汇入洱海的河流水质等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全民参与的网格化管理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滇池、巢湖、太湖等污染较重的湖泊进行大规模治理,几乎所有的湖泊治理都有一个相同的路径,减少入湖的污染量,可政府要求的减污与企业的偷排似乎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靠环保部门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开这个死结。大理州在治理洱海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人人参与的治理模式。

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说,洱海周边的污染企业已经被取缔得差不多了,影响洱海水质的主要是周边客栈、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可以说老百姓就是最直接的污染源。这样的特点,使得洱海的污染治理必须依靠全民参与。

段彪说,洱海治理也在今年有了一个升级版的思路——网格化的治理模式。汇入洱海的河流总共有29条,从今年3月起,这29条河流被划分成大大小小的上百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5级责任人:大理州的领导、各县领导、乡镇领导、村里的负责人,以及管理员,这5名责任人对自己网格内的水质负责。

40岁出头的阿福中是洱源县茈碧湖镇海口村委会梨园村的负责人,今年起他多了一个任务,要保证他所在的梨园村的垃圾和生活污水不入湖。

原标题:洱海:水质虽“去四进二” 治理仍“如履薄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湖泊治理查看更多>生态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