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视野】探秘台湾垃圾处理三部曲

2016-04-15 11:16来源:固废家园关键词:垃圾焚烧厂垃圾处理生活垃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民众—垃圾车—垃圾焚烧厂/填埋场/资源回收站,台湾的垃圾在整个流转过程中,生活垃圾分类始终贯穿其中。


常少青与台湾环境保护工作打交道约有30年经验,目前负责新北市某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垃圾回收,资源回收,打扫马路,清理沟渠,环境稽查等”,这些都是常少青所在区队的工作范畴,垃圾处理是其中重要一环。

“垃圾革命”

在常少青看来,台湾今天的洁净容貌,市民保护环境意识的提升,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漫长的“革命”而来的。

第一阶段(1970-1980年),台湾主要宣导“清除脏乱”。“不要乱丢垃圾,搞好自家前后院子的环境。”常少青认为这是最基础的教育,能培养市民爱干净的习性。

为促使市民积极配合,各社区还进行评比。“评比分‘干净、普通、脏乱’三个等级。谁家的前后院子卫生工作做得好,就给他挂上个‘干净’的荣誉,做得差的就只好领个‘脏乱’回去挂在门口。”常少青说这样的评比很有效,“大家都爱面子,谁都不想落后。”

第二阶段开始倡导资源回收(指物质回收,不含垃圾焚烧处理后能量回收),这个阶段又经历了10多年。

“最开始只有四大类的回收:纸张、塑料、玻璃、铁铝。”上世纪80年代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迅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和市场波动的影响下,整体工业状况保持中速增长。这四大类的产生量随着工业的发展日益增多,“大约占垃圾量的10%-15%”。

“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常少青突然哼唱起苏芮的一首歌。“酒干倘卖无”是一句闽南语,大概意思是“有酒瓶子要卖吗?”常少青解释说:“这首歌反应出当时台湾的玻璃类垃圾日益增多,有市民回收空酒瓶子再卖到废品站去赚点小钱。”

上世纪90年代后,台湾垃圾处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常少青定义为“台湾进入一个全面性的资源回收状态”。同时,台湾政府以“焚化为主、掩埋为辅”为垃圾处理之主轴。1991年,台湾出台“一县市一焚化炉”规划,计划2001年建成21座垃圾焚烧厂。1998年,台湾政府为完善奖励与市场机制,出台《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并成立资源回收管理基金委员会,扩大回收层面与绩效。

原标题:台湾垃圾处理三部曲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厂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生活垃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