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待突破

2016-07-14 17:48来源:中国工业报作者:孟凡君关键词:固体废物固体废弃物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既可解决其堆存所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以节约资源,通过替代原生矿产资源,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日前,在2016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认为,通过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重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将为解决我国固体废弃物大量排放问题提供根本解决途径。

发达国家已实现固废物全程控制

李金惠介绍,世界上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固体废弃物实现了源头减量与全过程控制。其中,城市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城乡区域及处置过程的全覆盖管理,构建了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的全生命周期固体废弃物管理理论、法律法规和最佳实用技术体系,并率先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科技手段引入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领域,完成了传统产业技术的绿色升级。

当前,国际上已经开发了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产业共生代谢等理论与方法,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决策和产业发展。针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发达国家采取多种环保安全、经济可行的技术模式,特别是重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有限,主要以有价金属清洁高效提取与尾渣安全处置为主,其中稀贵金属深度提取是新的发展趋势。

针对生物质废弃物,发达国家已经实现城乡全覆盖、种类全覆盖、从源头产生到最终处置管理全覆盖,废弃物资源化率较高,形成了以焚烧发电、高效厌氧产沼、稳定化后土地利用为主的清洁利用技术格局。

针对城市矿产,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已经开发出精细化拆解、智能化分选、清洁化利用、多金属协同处置及复合材料增值改性等较为成熟的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

开发原创技术探索产业化推广模式

李金惠指出,我国“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废弃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和生物质燃气科技工程,有力提升了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理论基础、工艺技术、装备制造和管理决策水平,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但缺乏针对我国固体废弃物量大、成分复杂特点的重大原创性核心技术和成套集成装备,尚未形成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减排增效的重大集成技术和产品体系,以及跨产业的固体废弃物协同利用技术。

李金惠介绍,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年生产量超过30亿吨,年增长率约17%;废旧产品年生产量2亿多吨,生活垃圾等城市生物质废弃物年生产量近3亿吨,但资源化利用率整体上不到50%。其中,2015年我国铜、铝、铅等主要再生金属的产量突破接近1200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30%。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

李金惠指出,目前,我国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总体上现有技术与产品仍以低端利用为主,无法实现对大规模经济的安全消纳,特别是重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还是以简单处理堆存和填埋等为主,危害巨大。对生物质废弃物的处理,整体工艺处于系统集成与工程示范阶段,设备的系统性、稳定性较差,在能源转化效率、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集成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对城市矿产的处理,仍存在回收体系不完善、缺乏关键技术装备、再生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李金惠认为,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有害介质多,长期占地堆存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隐蔽性、滞后性、持久性的复合污染,引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表明我国主导性工艺技术仍有差距,政策标准与管理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

原标题: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 我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待突破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固体废物查看更多>固体废弃物查看更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