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PPP概念溯源:PPP的四种认识维度

2016-07-21 13:54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陈新平关键词:PPPPPP模式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PPP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术语,人们理解各异,定义五花八门。究其主要原因,与它实证性强,应用领域广,受实际运行制度环境影响等因素有关,更与人们认识的角度及研究习惯有关联。

什么是PPP?现代PPP的源头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毋容置疑,在国际上,PPP是一个定义含糊的概念。虽然各国都在使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这一由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构成的术语,但其所指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尽管有很多人一直都在试图厘清PPP概念的边界,但给出的定义依然是开放性的,不仅无助于既有混乱局面的澄清,反而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出现了很多误导性的陈述。

造成PPP概念混乱的原因可能源于两个主要方面的因素:一是,PPP是个实证性的概念,在实践中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二是,理论界存在着几种明显不同的PPP认识维度。由此导致在很多场合,PPP是个“形同义不同”的概念。所以,赋予PPP以一个权威而又确切的定义,既无可能,也没必要。

在实践中,只有结合各国的具体情况,才能研究和了解其是如何运用PPP概念的。通过梳理现有的文献,笔者发现:根据PPP用途的不同,至少存在4种不同的PPP认识维度,或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PPP,它们所体现的内涵也各不相同。

PPP是一种基础设施融资工具

这里所称的基础设施既包括经济类基础设施(公路、桥梁、铁路、码头、机场等项目),也包括社会类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养老、保障房、环保等项目)。将PPP模式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入私人资本,以缓解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并实现“物有所值”。通常人们所指的PPP都是针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营而言的。

同时,不仅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都聚焦在此类PPP上(暂称之为基础设施类PPP),而且多数国家的官方PPP网站也是围绕基础设施类PPP而建立的。如,加拿大PPP委员会、美国国家PPP委员会、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网站等,它们或专门或主要为推广运用基础设施类PPP模式而设立。

基础设施类PPP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有:BOT、BOOT、BOO、BTO等,其中,BOT是最常见的形式。在有关基础设施类PPP的文献中,对PPP的定义也是各种各样,既有大而化之的概括,也有较为狭义的理解,如,有人认为只有当一个项目涉及到私人部门参与融资或运营活动时,才能被称之为PPP。

PPP是一种社会治理工具

理论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研究PPP,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到新公共管理运动或其理论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取消政府的垄断地位,让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借助私人部门的创新意识与管理技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在治理视角下,相关文献并没有对PPP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等问题上,如,伙伴关系、信任关系,以及互动过程的管理等。所以,PPP被看成是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延续,或者PPP是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工具。

二是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全球化、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正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重构。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社会的网络化发展使得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纵向与横向上的边界变得日趋模糊,一个多中心、多层级的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之中。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必然形成双方之间合作与共同决策意愿的上升。随着政府以行政手段配置公共资源能力的下降,需要借助于私人部门来履行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通过传统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或管理社会事务的空间正在受到挤压。因此,政府与社会之间基于PPP理念的协商共治模式正在形成。

与基础设施类PPP强调其融资功能不同的是,治理类PPP更强调的是公私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相关决策应由公私双方共同做出。

原标题:PPP的四种认识维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