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发布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等领域(全文)

2016-09-26 10:0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节能环保烟气余热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传统产业提升工程

推动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实施设施装备智能化改造,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先进设计手段,使用绿色、节能和多功能多用途新型材料;做优汽车、船舶、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打造基础研发平台,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升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船舶产业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升级,形成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产业体系;钢铁、石化产业向新材料领域延伸产业链;都市产业加强研发、质量和品牌管理,加快向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0年,传统优势产业基本普及智能制造和现代生产工艺,改造提升取得基本成效。到2025年,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装备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改造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五)质量品牌完善工程

把质量和品牌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提升上海品质。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组织攻克一批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升重点行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建设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培育一批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建立标准化与科技自主创新结合的促进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建立完善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服务体系,鼓励技术标准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探索推动企业品牌价值网上自评估运作机制,深化品牌价值第三方评估体系建设,扶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推进品牌集聚、运营、孵化,支持自主品牌振兴和发展,重塑上海制造品牌形象;运用第三方合格评定机制,探索“上海品牌”认证机制,推出“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设计”等系列评价标准、认定程序和保护制度,支持产业园区品牌建设和联动发展;通过“品牌创新券”等举措,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全面建设“品牌之都”。

到2020年,提升一批强品牌、振兴一批老品牌、培育一批新品牌、引进一批好品牌,力争新增3-5家千亿级品牌企业。到2025年,形成一批品质卓越、带动力强、管理先进、技术自主的“上海制造”品牌。

(六)绿色制造实施工程

深化制造业节能低碳、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基本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创建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实施清洁化改造,实现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全覆盖,推广轻量化、短流程的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吨钢、供电煤耗等重点用能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推进资源循环化利用,开展大宗工业固废、废旧电器的深度化、高技术、高附加值利用;聚焦园区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天然气热电联产、太阳能光伏等分布式能源项目,开展能源、环保在线监测网络和智能微电网试点,支持逆向物流体系建设、环境第三方治理、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搭建绿色融资、项目对接和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研究制定绿色园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推动实施国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引领绿色理性消费,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

到2020年,创建10个在能效水平、污染物控制、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带动形成100家绿色工厂、500个绿色产品。到2025年,力争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工业园区管理体系。

(七)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坚持调整淘汰与转型发展并举,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市场及政策扶持等手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研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形成新建与调整项目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相关指标方面的“等减量置换”办法,加快实施腾出土地再利用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土地和资源环境空间;分类推动重点区域结构调整,打造产业调整发展示范园区;建立存量资源要素盘活工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全过程管理;通过园区基金、产业转移服务、产业发展奖补等途径,打造企业转型发展和调整转移的服务平台,明确后续利用规划区域优先落实市级财政奖励政策,形成“新增”与“压减”同步推进机制;改造升级宝山钢铁、上海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基地,加快高桥、吴泾等地区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推动桃浦、南大、吴淞等地区整体转型

到2020年,完成50个重点区域调整转型,腾出土地6万亩,减少能源消费量200万吨标煤,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7.5万吨;建成3个产业功能提升重点园区,3个城市功能提升重点园区,3个节能减排示范区,3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到2025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制造业存量资源要素盘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八)园区集约提效工程

发挥园区作为制造业核心载体作用,按照集约集聚、转型升级要求,建设一批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重点推进临港、张江、汽车城、漕河泾、金桥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迈向卓越、全球领先,做精做强“四新”经济创新基地;明确园区主导产业,推动开发主体做优做强,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创新,吸引国内外优秀开发主体参与推进乡镇工业区转型升级试点;大力开展品牌园区、智慧园区、生态园区、绿色园区建设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级;建立科学的开发区统计评价精细化管理体系,开展园区转型升级绩效考核,完善园区信息化平台。构建“产业基地-产业城区-产业社区”+“零星工业用地”的产业园区空间新体系,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

到2020年,力争打造3-5家迈向卓越、全球领先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增3家国家级示范基地,建成10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0家市级智慧园区,形成一批“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成功案例。到2025年,全市产业园区的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绿色节能、土地亩税等各项指标力争处于全国前列。

(九)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落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国内及国际“隐形冠军”。鼓励创业兴业,激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活力,以完善全覆盖服务体系为重点,扶持和推动企业创新转型;增强中小企业服务互动平台功能,提升社会化、专业化机构服务质量;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参与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培养企业领军人才,深化产业链合作,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鼓励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实施体系认证达标工程,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到2020年,滚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500家,其中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国内“隐形冠军”达200家,在国际细分市场占有率前三、亚洲第一的国际“隐形冠军”达20家。到2025年,培育一批在细分行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十)军民融合发展工程

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强国防技术转化和军民资源共享,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融合发展。积极争取“高分专项”、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深海空间站、海底探测等重大专项;鼓励配套企业参与国防建设,重点培育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以自主可控为目标,突破动力、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等瓶颈短板;鼓励军工重大试验室、设备设施开放共享,加快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建设,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化试点,构建军民融合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实施军工高端制造装备创新工程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国防专用装备发展;探索建立本市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本市军民融合产业促进中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形成3-5家军民融合示范型龙头企业,50家军工配套特色企业,构建20个支撑军民融合发展的研发、检测、测试、试验平台。到2025年,扩大示范龙头企业和配套特色企业以及支撑平台规模数量,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烟气余热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