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分析】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

2016-09-27 16:10来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产业网关键词:黑臭水体生态系统水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水动力学条件不足、水循环不畅也是引起河道水体黑臭的原因之一,诸如河道水量不足、流速低缓以及河道渠道化、硬质化等都有可能导致河道黑臭。Hishida等在分析Yodo河黑臭河道的原因时指出,由于河道水流不畅,导致水体中藻类浓度过高,水体出现霉臭味。张敏等在分析浦东新区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原因时指出,河道污泥淤积导致的河床太高、水生植物疯长、闸坝阻拦造成河道流水不畅,甚至形成死水,导致水体环境恶化,同时指出河道的渠道化、硬质化,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渗透关系,阻断了水体自然循环过程,形成污染物积累,水体自净能力显著减弱,水体恶化敏感性增强,导致水体出现黑臭现象。

水循环与水污染过程紧密相连。城市水循环是水污染形成、迁移、转化等一系列过程的载体,又是影响其动力学过程的因素之一。水循环对水污染过程的作用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人类活动不断改变自然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改变了河流特征,影响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流域水环境状况。原水调配不合理和人工取用水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区域自然水循环通量;人工水循环过程中的耗水量增加又导致取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等导致水体水量不足,黑臭现象易发;另一方面,污染物伴随水循环过程也发生着迁移转换,水污染物在各水循环要素过程中会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及其自身相互反应,在水循环条件不具备时,部分生成物又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进一步降低水资源与水环境质量。

2.3 黑臭水体形成的化学机理

2.3.1 致黑机理水体致黑原理主要以下2种,一是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另一是溶于水的带色腐殖质类有机化合物。罗纪旦等通过试验发现,水体发黑与悬浮颗粒有直接联系,悬浮颗粒中的致黑物质主要是腐殖酸和富里酸。应太林等对苏州河水体黑臭进行研究,通过沉淀分离、充氧及氧化还原点位测定等试验,发现悬浮颗粒对水体致黑起到主导作用,并指出悬浮颗粒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因吸附络合了Fe、Mn 和S的化合物成为主要致黑化学物,并证明了Fe2+ 在致黑方面的主导作用。丁琦等也通过试验证明,水体发黑主要与吸附了FeS的带电胶体悬浮颗粒有关。卢信等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有机物只要达到一定负荷水平(1.0 g˙L-1)对水体均有致黑作用,但含硫有机物相比不含硫有机物,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导致水体变黑,且水体颜色更深.因此,从致黑物质的元素形态组成方面主要指Fe、S及其化合物FeS。

图2为铁元素(Fe)在自然河道水体中的形态转化过程。Fe主要以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形式进入水体,经过好氧带、活性反应带、厌氧带,最终沉入水底.未出现黑臭水体中,好氧带、活性反应带、厌氧带3个带分层合理,铁离子转化处于良好循环状态。当大量有机污染物等好氧物质进入水体时引起水体溶解氧降低,“3带”分层被破坏,活性反应带向水体上层移动且厚度缩小甚至消失,厌氧带厚度增大,整个水体普遍呈厌氧还原状态,此时铁的循环被完全破坏,大量二价铁离子累积,与厌氧状态下产生的硫化氢结合成硫化亚铁。

图3为硫元素(S)在河道水体中的转化过程。S主要以硫酸盐和有机硫的形式进入到水体,未受重污染的水体中硫的形态转化途径畅通。与Fe类似,当大量有机物等耗氧物质进入水体后,水体溶解氧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有机硫分解和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 继续氧化耗氧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进一步减少,甚至下降为零,整个水体呈厌氧还原态。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微生物能同化H2S,大多数情况下H2S等都须先转变为硫酸盐,然后才能固定为有机硫化合物。没有被氧化和同化的H2S一部分与水体中的Fe2+等形成FeS。FeS是黑色沉积物,水体中微小的悬浮物质会吸附一部分FeS,而部分沉积于水底的FeS沉积物还会在厌氧分解产生的气体或气泡托浮作用下重新进人水体,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使水体呈现黑色。在不同的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发生以下反应:

含硫蛋白质→ 半胖氨酸+H2 →H2S+NH3+CH3COOH

SO42- +有机物→H2S+H2O+CO2

Fe(OH)3 →Fe2+

Fe+H2S→FeS

原标题: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理与评价方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臭水体查看更多>生态系统查看更多>水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