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 看湖泊湿地如何回归?

2016-12-16 09:05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周迎久关键词: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以前嫌水多,现在嫌水少。”深秋的衡水湖水天一色,成群的候鸟在水草间嬉戏觅食。从治水患开垦农田到退耕还湿、退居还湿,衡水湖的保护理念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为鸟让“巢”,搬迁湖中村,治理“傍水村”,衡水湖水质由过去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鱼儿在这里“安家”。据统计,衡水湖鸟类数量由原来的286种陆续增至目前的329种,鸟类种群日益增多。

通过推进退耕还湿、引水补水调水、湖区生态修复等多项工程建设,衡水湖水质由过去的局部劣Ⅴ类达到总体Ⅲ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儿、鱼儿在这里“安家”。 资料图片

然而,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水草丰腴的衡水湖又有了新难题。大量繁殖的蒲草和水生植物沉积腐烂,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衡水湖内源污染成了保护的“心头之患”。

虽然衡水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考验,但围绕保护,河北省衡水市主动调整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取得了有效进展。

从污染治理转向生态修复,衡水湖保护进入了“2.0时代”。以绿色发展反哺保护,未来5年中,衡水市将大力实施退耕还湿、退居还湿等工程,力争将衡水湖湿地面积恢复到100平方公里。

50年前,人们嫌水多,将湿地改造成耕地;50年后,通过退耕还湿,衡水湖又回归了湿地本色

轮 回

衡水湖是华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也是我国的重要湿地。在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李宏凯的办公室内,一幅悬挂了多年的衡水湖区划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由于地势低、洪涝灾害频繁,以前老百姓都叫它‘千顷洼’。”李宏凯说,为了治理水患,1965年,政府在这里修建了滏阳新河和滏东排河,用于排涝。这两条人工河从衡水湖北部穿过,将面积为120平方公里的衡水湖切去了42.5平方公里,余下的部分由40多平方公里的东湖和32.5平方公里的西湖组成。东湖比西湖略低,常年蓄水,西湖由于连年干旱,湿地面积呈萎缩趋势。

事实上,在衡水湖区划不断变换中,衡水湖的保护理念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天一片水汪汪,冬天一片白茫茫。”李宏凯说,上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填饱肚子,都嫌这里水多,从1958年开始,冀衡农场开始在这里垦荒造田。期间,人们又在洼地围堰蓄水,农场弃耕;后来,蓄水不成功反而造成盐碱问题加重,又弃水还耕。多次反复,直到1985年,“千顷洼”才正式长期蓄水,衡水湖作为一个湖名才算正式固定下来。

延伸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原标题:一个湖泊湿地的回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湿地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湿地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