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余热余压政策正文

惠州市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 控制VOCs排放(全文)

2017-02-14 14:16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VOCs监测VOCs减排LDAR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广东惠州市发改局印发《惠州市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加强VOCs重点企业监管。将VOCs年排放量10吨以上的企业逐步纳入重点监管企业管理,2018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分别完成省级重点监管企业和市级重点监管企业的综合整治工作。大亚湾区石化行业全面启动环保升级改造工作,逐步建成较完善的VOCs监测监控和管理体系,石油炼制、有机化工等重点企业全面应用LDAR技术。推进汽车维修、餐饮等行业VOCs综合整治。实施VOCs减排工程,对国纳合成革(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市道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未治理企业实施有机废气治理改造,对惠州惠菱化成有限公司、惠州忠信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展开LDAR技术应用,完成惠州市公安局、惠州市房产管理局等55家单位的油烟净化及监控设施安装。全文如下:

惠州市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送审稿—会后修改版)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节“十二五”节能减排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将节能减排作为促进产业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来抓,全力推动各项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21.0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的实际排放量为5.70万吨、0.90万吨、3.22万吨、3.92万吨,均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图1“十二五”惠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十二五”期间,我市以能源消费年均5.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2%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2个百分点。2015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9.2%和43.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特别是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推动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乃至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减排为抓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按全市每年淘汰不低于10%,两河流域不低于20%的比例推进重污染企业淘汰。“十二五”以来全市成功清退177家重污染企业,顺利完成各年年度任务。

大力推进结构节能。“十二五”以来,我市大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以较小的能源消费推动全市工业较快发展。全市电子工业增加值“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8.6%,增速比全市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15年,该行业用仅占全市4.46%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创造了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0%的增加值,万元产值能耗仅相当于全市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的9.6%。

深入推进技术节能。通过宣传培训、节能监察、现场核查、组织项目补贴申报审核等多管齐下,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工程。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电机能效提升功率57.24万千瓦,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013-2015年累计提升电机能效56万千瓦任务。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

稳步推进管理节能。一是强化节能综合协调能力。我市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节能工作机制,从市、县(区)政府到相关职能部门对节能工作都予以高度重视,各领域节能齐头并进。二是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监管。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月报制度,对重点用单位开展节能监察监测,指导企业(单位)改进节能管理,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和效率。“十二五”期间,开展现场节能监察973家次,对100家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开展节能监测,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和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实现节能量约86万吨标准煤。三是加快节能信息化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以全市“国家万企”为重点,分批、分期推进企业能管中心建设。全市31家用能单位接入市能管中心,其中“国家万企”23家,能源在线监测率近80%,符合“国家万企”条件的企业已100%接入。

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一是大力推广实施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强经信、环保、科技等部门的协作,出台规范自愿性清洁生产的备案、验收、认定和管理等环节的标准和流程,有序推进自愿性清洁生产工作。“十二五”以来共推动全市139家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验收。其中,2015年全市18家企业获得“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称号,15家企业获得“惠州市清洁生产企业”称号。二是深入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作。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被认定为省循环经济工业园,仲恺高新科技产业园和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省市共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广东省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

协调推进其它领域节能。市经信局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机关事务局、商务局等部门的沟通,共同推进住房、交通运输、机关、商贸等领域节能。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强对能评项目的后期监管。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建设绿色建筑211.54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新型墙体材料使用面积占总墙体的比例达99%以上。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和天然气车辆,推进配套充电站及加气站建设。目前,全市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为788辆,其中公交车638辆,出租汽车150辆;全市共有730台LNG公交车、6台LNG旅游包车和1368台CNG出租车;已建成公交充电桩124个、出租车充电桩110个,正式运营加气站5个。组织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工作,8家单位顺利通过国家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验收。

减排顶层设计逐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污染减排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污染减排相关工作会议,亲自部署减排工作。制定印发《惠州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惠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惠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等文件,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建立环保、农业、交通、公安交警等部门联动的减排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减排工作。实施《惠州市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补助办法》、《惠州市黄标车淘汰奖励补贴方案》等政策,为减排提供资金保障。

污染减排工程深入推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投产的污水处理设施达74座,总处理能力达148.55万吨/日,建成截污管网1500公里。推进工业大气污染减排,国华和平海燃煤电厂取消脱硫烟气旁路,国华电厂2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平海电厂2台机组完成脱硝设施低负荷改造;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建成脱硝设施;2015年完成53台工业锅炉淘汰整治任务,其中28台注销或停用,25台实施清洁能源改造。推进农业源污染减排,2015年全市共清拆非法养殖场2060家,劝退320家,清理生猪47.8万头。推进机动车污染减排,2015年全市共淘汰黄标车20385辆,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减排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减排考核体系,严格执行《惠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对减排措施未落实的县区实行通报。加快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全市共完成284家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开通视频监控点位451个,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数据传输有效率达到99.93%,自行监测公布率为100%,监督性监测公布率为100%。建立总量减排与环境监察联动机制,实施重点污染源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组织对电力、水泥、石化等重点企业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现场核查,强化执法监管。

第二节“十三五”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惠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和节能减排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工作面临重大战略机遇。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因素日益突出,节能减排潜力不断下降,重大项目陆续上马,工作难度持续加大。

发展的机遇主要有:

——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明确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等新要求;2016年6月30起实施的《工业节能管理办法》要求完善工业节能管理机制、措施,提升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一系列举措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这将为我市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广东省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广东省出台的《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2016-2018年)》是全国首个出台的省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同时公布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减成本、补短板五个行动计划,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坚持高端引进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提升,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市“十三五”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我市环境保护战略地位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形成。推动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模式正在深化;环境保护合力不断增强,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改善环境质量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污染社会共治观念正在深入人心;经济发展动力呈现转换,随着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内涵式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大幅提高,推动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环境压力有望高位舒缓。

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持续节能减排难度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02%,能耗水平在全省保持前列,一批成熟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得到应用,企业节能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同时,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国家和省逐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按现行要求的淘汰落后产能余量空间也逐步缩小。

——重大项目上马对区域能耗影响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市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等石化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该石化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约780万吨标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4,将给全市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企业节能减排内在动力不足。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放缓明显,能源价格持续走低,企业主动开展节能减排的意愿不断下降,导致企业对节能的投入可能减少,给“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此外,经济效益下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加大,政府财政负担显著加重;经济下行意味着政府的GDP、财政收入压力将加大,可能导致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投入减少,部分企业可能不上治污设施,或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减排监管难度加大。

——污染减排空间持续收窄。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持续减排,我市可实施减排的项目已基本全部落实减排任务,后续减排潜力有限,亟需对重点行业污染现状及减排潜力等内容进一步拓展思路,深度挖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我市已基本完成“一镇一厂”的污水厂建设任务,然而配套管网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的发挥减排效力。

——新领域污染减排压力重重。“十三五”期间,总量控制目标由传统的四项污染物进一步扩展,对于沿海城市将增加总氮的考核,此外随着臭氧污染的形势愈发严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将纳入考核。传统受控污染源的范围也将进一步增加,畜禽养殖专业户、城乡结合部、乡镇生活源纳入水污染物减排范围,船舶污染、非道路移动源等纳入大气污染物减排范围,新领域污染减排核算、技术、监管等面临较大压力。

延伸阅读:

广东:到2020年VOCs排放下降18%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