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环保宣教怎样才能更接地气?点开这条看看他们想了哪些招

2017-03-20 08:42来源:中国环境新闻关键词:环保宣教环境治理环保宣传教育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如何跟上新媒体传播的潮流?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宣教载体要跟上新媒体丰富多样的潮流。

很多地方环保部门虽然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但内容多以静态方式呈现。随着新媒体日益多样化,如果一直以单一静态的模式进行宣传教育,不拓宽新媒体的宣传渠道,丰富宣教载体类型,公众会逐渐丧失兴趣。尤其是很多环保宣教内容包含不少专业术语和复杂数据,容易让公众产生视觉疲劳。

此外,除了正在采用的单向传播模式,也要向融合传播、直播互动等新模式拓展。公众的眼光看哪里,地方环保部门就要在哪里做宣教工作。还要做到根据不同的宣教主题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载体。

第二,宣教的内容要跟上新媒体鲜活、接地气的潮流。

宣教的意义主要是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环保工作,增强环境意识。但一本正经的文字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内容,很难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容易让公众产生不想看、看不懂等心理。所以,新媒体上的宣传内容要将说教转换为说服,专业的内容应通过鲜活、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公众喜欢听,愿意学,乐意用。

对于枯燥或难以理解的环境法律法规,应结合现实工作,编写成有趣的案例、故事等。同时,同一个主题内容在不同宣传载体上,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组织内容,既要适应载体特点,也要让公众易于接受。

第三,宣教模式要跟上新媒体传播范式的潮流。

环保宣教的内容纷繁复杂,包括常规新闻、政策解读、专题栏目等。在新媒体的宣传载体上,口号式的标语、模板化的写作、套用式的框架等模式,仅仅发挥了信息发布的作用,难以达到环境警示和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环保宣教,要引入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把公众放在宣教对象的主体位置,以满足公众获取环保工作信息的需要为己任。要从社会关注焦点、大众热议话题、环保工作计划等角度设置宣传主题,让公众在关注环境的同时,了解环保部门的工作,在答疑解惑中宣传环境知识。

此外,新媒体时代的环保宣教,在符合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应恰当使用“去规范化”的传播范式,以达到吸引注意力、刺激大众关注、唤起参与环保兴趣的目的。同时,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把单向的宣教模式转变为互动的模式。让公众在友好欢乐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引导。

关键是要让群众看得懂

作者:沃飞(环境保护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通篇的专业术语、英文缩写,从形式上看虽然没有毛病,但对于很多公众来说,会觉得很遥远、很神秘。不解容易产生曲解,曲解可能引起误解,很多不满和错误观念会对环保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环保工作敏感而复杂,环保宣教作为对外的窗口,难免如履薄冰,以致产生一些不痛不痒、不温不火的空话、套话。

在笔者看来,要让宣教的内容真正走进人群、融入人心,除了必要的理性,还应多点感性,关键是要让群众看得懂。

一是别让数据过于冰冷。数据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但单纯的数据缺乏情感和人文关怀。不以公众认可的事实作为基础,不充分考虑公众的感官感受,仅仅用数据描述、拿数据讲理,这样的宣教显得苍白冰冷,最后冷却的是公众的环保热情。

二是别让专业用语带来陌生感。通篇的专业术语、英文缩写,从形式上看虽然没有毛病,但对于很多公众来说,会觉得很遥远、很神秘,主观上有被拒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不解容易产生曲解,曲解可能引起误解,很多不满和错误观念会对环保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别让结论表现过于无情。有些宣教内容只强调管理到位、排放达标、考核优秀,却没有充分结合群众的感官感受,可能会削弱群众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当然,环保宣教内容不能完全抛开科学数据和专业说明,但在环保宣教的方式上,要注重将科学理性与人文意识结合起来。在内容上要注重通俗,让公众看得懂;在形式上要多接地气,让公众乐于接受。

延伸阅读:

赴一场别样的旅行——参观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

小记者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探寻垃圾的秘密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参观垃圾焚烧发电厂 看懂环保与科技(图)

原标题:环保宣教怎样才能更接地气?点开这条看看他们想了哪些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宣教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环保宣传教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