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社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就该被法律惩处

2017-06-21 13:13来源:工人日报作者:林琳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监测数据造假环境监测设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打击、整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以及环境违法的问题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职能部门动作频频——从概括表述到规定具体情形、从惩处造假企业到惩处造假职能部门、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责任,法律的红线和底线愈发清晰明确。

据新华社报道,6月16日,陕西西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一审宣判。7名多次干扰国控监测子站空气采样,或指使、授意他人干扰采样,造成监测数据严重失真的被告人,均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被判处一年三个月到一年十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17日表示,环保部将采取严格的质控手段,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

在这个诸多人的“讨巧智慧”远远高于创新热情的时代,有人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做手脚其实并不让人意外,近年来类似的“智慧”人们也见识了不少,比如给监测设备“戴口罩”,把监测设备搬离污染区、对监测数据做“阴阳台账”等。不仅被监测企业好为之,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同样参与其中。上述案件中,恰恰是地方环境监测站站长、副站长在亲自导演和演出。所以此番宣判,除了对涉案当事人的惩处,还有对更多的潜在违法者、正在违法者的震慑和警示——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耍聪明”,是要付出法律代价的,并且可能被判处实刑,过上“铁窗”生活。

我们常把统计数字比作“晴雨表”,环境监测数据其实也是“晴雨表”,反映着地方环境质量怎样,是否有所好转,是否超出了安全范围,是否有企业在违规生产,是否需要及时调整政策和治理措施等。而对各地“晴雨表”的综合分析和对比,往往又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治理走向和重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任由一些环境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篡改、伪造监测数据,合谋欺骗上级和国家,那么“晴雨表”必将失真,环境治理也将陷入“无的放矢”的境地,而最终埋单的其实是每一个人——数据造假者不仅是在为他人编织“牢笼”,也在为自己编织“牢笼”。

近年来,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基本实现组织机构网络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监测能力建设标准化。有关部门亦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之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以及地方上为博政绩不惜造假的冲动和现实,不断加大打击环境数据的造假“法”码——2015年,新修订的环保法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惩处规定,首次将数据的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2015年底,环保部制定并出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监测数据造假的诸多具体情形认定;2016年底,两高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对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实施或者强令、指使、授意他人实施“修改参数或者监测数据”等行为的,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数据造假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2017年初,环保部公开了其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制定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

不难看出,在打击、整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以及环境违法的问题上,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职能部门动作频频——从概括表述到规定具体情形、从惩处造假企业到惩处造假职能部门、从行政处罚到刑事责任,法律的红线和底线愈发清晰明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法治的力量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全面、准确、客观、真实,为环境治理提供更科学、有效的依据,用法治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让弄虚作假、挑衅法律的人受到应有的制裁。西安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是一堂法治公开课,更是一堂环保公开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测数据查看更多>监测数据造假查看更多>环境监测设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