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政策正文

重磅!环保部征求《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烟气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等4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意见

2017-06-23 17:1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超低排放烟气治理燃煤电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4.2.2湿式电除尘器

6.4.2.2.1板式湿式电除尘器电场内烟气流速应不大于3.5m/s。管式湿式电除尘器电场内烟气流速应不大于3.0m/s。

6.4.2.2.2湿式电除尘器同极间距宜为250mm~400mm。

6.4.2.2.3湿式电除尘器出口封头(烟箱)内宜设置除雾装置。6.4.2.2.4壳体壁板宜采用普通碳钢衬玻璃鳞片防腐,壁板母材厚度应不小于5mm。

6.4.2.2.5管式湿式电除尘器阳极管截面宜采用内切圆为φ300mm~φ400mm的正六边形。单侧厚度不小于3mm。

6.4.2.2.6阴极线宜采用起晕电压低、易冲洗的极线型式,性能要求及检验应符合JB/T5913的规定。

6.4.2.2.7高压供电装置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a)高压供电装置宜选择45kV~72kV电压。b)板电流密度宜设置为0.6mA/m2~0.9mA/m2,电源裕度系数可为5%。管式湿式电除尘器也可设置线电流密度为0.5mA/m~1.0mA/m(极线长度)。c)供电装置宜选用节能控制功能型,可根据实际排放粉尘手动调整电源的输出。

6.4.2.2.8绝缘子应符合JB/T5909的规定,绝缘子应有防结露的措施,宜采用防露型高铝瓷绝缘子或设置热风吹扫装置。每个绝缘子宜设置一只电加热器,加热温度最低不小于70℃。绝缘子箱内的绝缘子加热器应选用耐热电缆,耐热温度不小于200℃。

6.4.2.2.9接地系统电阻值应小于2Ω。对于工频电源或者分体式布置的供电装置,其控制柜和电源装置二者之间接地排应使用不小于50mm2铜芯接地电缆相连。

6.4.2.2.10喷淋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20a)喷淋系统管路应根据环境温度设置保温层及伴热,电场内部应合理设置相应排水措施,防止积液。喷嘴喷淋覆盖率应大于120%,喷嘴应便于检查和更换。b)板式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可采用单、双线两种冲洗方式。宜采用高效雾化喷嘴,应使阳极板表面产生连续水膜。c)管式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可采用定期间断冲洗方式。宜每天冲洗一次,每次冲洗时间宜为5min~20min,实际运行可根据锅炉负荷、入口浓度、脱硫运行等情况调整、优化清洗周期。喷淋时,宜自动降低电场的运行强度或关闭电场。

6.4.2.2.11补给水水质要求应符合JB/T12593的规定。

6.4.2.2.12水系统工艺流程配置合理,要求运行安全、可靠简单易行;设备选型的计算应合理、准确、可靠。水系统平面布置应考虑运行、维修人员的操作条件的便利性。喷嘴的布置要合理,不存在冲洗死角。

6.4.2.2.13灰斗壁板宜采用普通碳钢衬玻璃鳞片防腐,壁板母材厚度应不小于5mm。

6.4.2.2.14其他要求应符合JB/T12593的规定。

6.4.3袋式除尘器工艺设计要求6.4.3.1脉冲喷吹类袋式除尘器、回转反吹类袋式除尘器应分别符合JB/T10921、JB/T8533的规定。

6.4.3.2滤料和滤袋应符合以下要求:a)滤料和滤袋应符合GB/T6719、HJ/T324、HJ/T326、HJ/T327的规定。b)滤料老化后的动态除尘效率宜不低于99.98%。c)滤袋的缝制过程中,应有充分有效的措施减小缝线处的针孔泄漏。缝制完成后应有可靠的检测手段检测其泄漏程度,确保满足排放要求。d)滤袋应能长期稳定使用,使用寿命宜不低于4年。

6.4.3.3滤袋框架应符合JB/T5917的规定。

6.4.3.4花板的强度应满足悬挂全部滤袋、滤袋框架以及在过滤状态下每条滤袋上挂灰5kg的状态下无变形、扭曲的要求。

6.4.3.5花板、滤袋及滤袋框架三者应相互匹配,必须保证滤袋与花板间的密封性以防止含尘烟气泄漏。

6.4.3.6袋式除尘器压差式清灰控制仪应符合JB/T10340的规定。

6.4.3.7脉冲阀应符合JB/T5916的规定,其选型应根据喷吹一次的滤袋过滤面积、过滤风速等因素确定。

6.4.3.8行喷式脉冲清灰系统分气箱的设计、制造和检验应符合TSGR0003的规定,TSGR0003未规定部分按JB/T10191的规定,其底部应设置排污阀,制造完成后应保证内部无焊渣等杂物。

6.4.3.9行喷式脉冲清灰压力宜为0.25MPa~0.35MPa,回转式脉冲清灰压力宜为0.085MPa。216.4.3.10回转式脉冲清灰装置的回转机构运行应平稳,回转轴密封性应良好。回转机构驱动电机功率应不小于0.37kW,电机与减速箱应合理匹配,长期、稳定、可靠运行。

6.4.3.11回转式脉冲清灰装置的转动部件应置于除尘器本体保温之外,应能实现不停机保养维修。

6.4.3.12预涂灰应符合以下要求:a)除尘器应设置预涂灰装置。除尘器热态运行前应进行预涂灰,预涂灰的粉剂可采用粉煤灰,在引风机风量大于80%BMCR烟气量时,预涂灰后除尘器的阻力增加宜大于300Pa。b)除尘器首次预涂灰后,应检查涂灰效果,确保预涂灰剂均匀覆盖于滤袋表面,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继续喷涂,直至满足要求。c)预涂灰过程中及预涂灰完成后不得清灰,直至除尘器正式投入运行(且锅炉投油结束),否则应重新预涂灰。

6.4.3.13其他要求应符合HJ2039的规定。

6.4.4电袋复合除尘器工艺设计要求

6.4.4.1电袋复合除尘器电区的同极间距、阳极板、阴极线等的工艺设计要求同6.4.2.1。6.4.4.2袋区的花板、滤料和滤袋、滤袋框架、脉冲阀等的工艺设计要求同6.4.3。

6.4.4.3入口及电区与袋区结合处应采用合理的气流分布措施,其气流分布模拟试验应符合JB/T12114的规定。

6.4.5二次污染控制措施

6.4.5.1湿式电除尘器喷淋系统产生的废水宜作为湿法脱硫工艺补水回用。

6.4.5.2废旧滤袋应采用机械破碎、回炉熔化拉丝、高温裂解等方法进行回收利用,或者采用焚烧、土地填埋等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

6.4.5.3管式湿式电除尘器阳极管应采取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6.4.5.4其他二次污染控制措施应符合HJ2039的规定。

6.5SO2超低排放控制系统工艺设计

6.5.1一般规定

6.5.1.1脱硫系统宜优先考虑成熟技术,对新兴技术宜通过科技示范,逐步逐级放大推广。

6.5.1.2脱硫系统应能适应机组负荷、烟气量、烟气参数合理波动变化范围,考虑有低负荷时的经济运行调节手段。

6.5.1.3湿法脱硫原烟气温度宜低于140ºC,一般控制在85ºC~120ºC,入口颗粒物浓度根据技术路线统筹确定,宜不高于30mg/m3,氨法脱硫宜配置控制氯、有机物、油灰等有害物质累积的设施。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原烟气温度一般控制在100ºC以上。

6.5.1.4湿法脱硫系统设计宜考虑颗粒物、雾滴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措施,控制浆液雾滴携带,减少脱硫系统对颗粒物排放的贡献。

6.5.1.5脱硫系统应与生产工艺设备同步运转,装置运行寿命应与主机保持一致,检修维护周期应与主机一致。22

6.5.1.6脱硫系统关键设备及管线宜考虑设置相应的备用及应急措施,以满足故障切换及检修需求。

6.5.1.7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HJ/T178和HJ2001的规定。

6.5.1.8海水脱硫系统工艺设计按GB/T19229.3、HJ2046执行。

6.5.2工艺流程

6.5.2.1采用传统空塔喷淋提效技术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流程参照HJ/T179,采用pH值分区、复合塔技术的典型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主要工艺流程详见附录H。

6.5.2.2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流程参照HJ/T178。

6.5.2.3氨法脱硫工艺流程参照HJ2001。

6.5.3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设计要求

6.5.3.1烟气系统

6.5.3.1.1吸收塔和机组采用单元制配置时,宜考虑脱硫增压风机和锅炉引风机合并设置;多台机组合用一座吸收塔时,宜设置脱硫增压风机。增压风机装设在吸收塔入口侧,宜为动叶可调轴流风机。

6.5.3.1.2烟道布置合理,尽可能减少沿程阻力,应设置烟气导流板、排灰孔和操作人孔。烟气系统挡板门应采用带密封的双挡板型挡板门。吸收塔入口段应采用有利于塔内烟气流场均布的形式,必要时可设置导流板。

6.5.3.1.3脱硫净烟气烟道应在低位点装设自动疏放水系统。烟道低位点疏水和烟囱冷凝水疏水应通过管道或地坑返回脱硫系统重复利用,排入地沟时应设水封系统防止烟气泄漏。

6.5.3.1.4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的规定。

6.5.3.2吸收塔系统

6.5.3.2.1通用要求a)吸收塔喷淋区空塔烟气流速宜为3.5m/s~3.8m/s,受现场条件限制的脱硫改造工程吸收塔喷淋区空塔烟气流速宜不大于4m/s。b)吸收塔最底层喷淋层与入口烟道接口最高点的间距宜不小于2.5m。c)循环泵宜按单元制设置,每台循环泵对应一层喷淋层,相邻两层喷淋主管宜错开布置,喷淋层层间距宜不小于1.7m。d)每层喷淋层喷淋覆盖率宜大于250%。喷淋层喷嘴布置应保证每个喷嘴入口压力均匀,尽量减少对吸收塔塔壁冲刷,喷嘴雾化粒径为1mm~2mm。e)浆液循环停留时间宜不低于4min。f)浆液氧化应采用强制氧化工艺,氧化空气流量宜不低于理论需求量的2.5倍。g)浆液池(箱)应设置浆液悬浮设施防止石膏浆液固体物沉淀。机械搅拌设备应满足1台设备停止工作条件下石膏浆液区不发生沉淀风险,射流泵扰动系统应注意避免喷射扰动死区。h)浆液池(箱)的氧化与搅拌工艺应联合设计。侧进式搅拌器宜选择氧化风搅拌器直23吹方式,射流泵扰动系统宜采用氧化风管网式布置。i)其他要求应符合HJ/T179的规定。

6.5.3.2.2pH值物理强制分区双循环技术a)pH值物理强制分区双循环脱硫工艺吸收塔系统由两级循环系统、除雾器等组成,一级循环系统包括一级浆液循环吸收系统、氧化系统等;二级循环系统包括二级浆液循环吸收系统(含塔内浆液收集盘、塔外浆液箱)、二级氧化系统、浆液旋流系统等。b)一级循环浆液pH值宜控制在4.5~5.3,浆液循环停留时间宜不低于4.5min;二级循环浆液pH值宜控制在5.8~6.2,浆液循环停留时间宜为3.5min~4.5min。c)一级循环和二级循环宜分别设置1套氧化系统,氧化风机考虑1台备用;也可共用1套氧化系统,氧化风机应不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具体方案应根据工程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d)二级循环的浆液旋流系统由浆液旋流给料泵和浆液旋流站组成,二级循环浆液含固量应不超过12%。e)塔外浆液箱下部应设置检修孔,检修孔尺寸应满足搅拌器叶轮或滤网最大尺寸的安装件或检修件进出要求。f)塔外浆液箱宜采用叶片搅拌方式,底层搅拌器应设置启动冲洗装置。

6.5.3.2.3pH值自然分区技术a)pH值自然分区脱硫工艺吸收塔系统由浆液循环吸收系统、氧化系统、除雾器等组成。其中,吸收塔上部喷淋区包括喷淋层及均流筛板,分为均流筛板持液区和喷淋吸收区,吸收塔底部浆液池分为上部氧化结晶区和下部供浆射流区。b)吸收塔入口烟道可设置预除尘水喷雾系统,喷雾覆盖率应不小于100%,每个喷嘴流量宜不大于2L/min。c)喷淋区宜设置均流筛板,数量不大于2个,可设在所有喷淋层下方,也可设在喷淋层之间。d)喷淋区宜设置降低塔壁烟气偏流效应的增效环,应布置于吸收塔喷淋层下方。f)分区隔离器应与氧化空气管网高度一致,其隔离管的数量和管径应根据液体流动性与分区效果确定。g)分区隔离器上部浆液pH值宜控制在4.8~5.5,下部浆液pH值宜控制在5.5~6.3。h)射流搅拌系统由射流泵、射流搅拌管网、喷嘴、支架及管阀组成。新建工程吸收塔浆液池应采用射流搅拌系统,改造工程可根据改造条件确定是否保留原有其他类型搅拌装置。i)每座吸收塔宜设置两台射流泵,一用一备。射流泵应设置两个吸入口,一高一低,吸收塔启动时使用高吸入口,正常运行时使用低吸入口。1)射流搅拌喷嘴应均匀分布于吸收塔横截面,喷嘴流量应大于150m3/h。射流搅拌喷嘴正对喷嘴下方的吸收塔底板区域应采取耐冲刷防磨措施。

6.5.3.2.4pH值物理强制分区技术a)pH值物理强制分区脱硫工艺吸收塔系统由浆液循环吸收系统(含塔外浆液箱)、塔内和塔外的氧化系统、除雾器等组成。吸收塔上部喷淋区包括喷淋层及均流筛板,分为均流筛板持液区和喷淋吸收区,吸收塔底部浆液池与塔外浆液箱通过管道相连。b)塔外浆液箱与吸收塔应就近布置,其壁板间距宜不大于5m。c)吸收塔浆液池浆液pH值宜控制在5.2~5.8,塔外浆液箱的浆液pH值宜控制在5.6~6.2。d)塔外浆液箱应按密闭容器设计,容积应满足所连的全部循环泵停留时间不低于1min。e)塔外浆液箱内部空间分为浆液区和空气区。浆液区应与吸收塔浆液池相连,空气区应与吸收塔烟气空间相连。f)塔外浆液箱宜设置强制氧化系统,其宜与吸收塔内浆液池氧化系统整体考虑。g)塔外浆液箱浆液区宜设置侧入式搅拌器,并配备冲洗系统。i)塔外浆液箱配套循环泵宜不少于2台,对应吸收塔上部喷淋吸收区的最上部喷淋层。h)塔外浆液箱下部应设置检修孔,检修孔尺寸应满足搅拌器桨叶的进出要求。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烟气治理查看更多>燃煤电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