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政策正文

科技部发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8年度项目(课题)指南

2017-08-10 10:2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体污染水专项科技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研究内容

课题1、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识别与系统防治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污染行业识别与评价方法,开展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源和水文地质基础数据研究及趋势分析,识别典型水文地质条件下特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地下水污染时空分布及发展趋势,明确京津冀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特征和分布;基于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建立地下水风险源识别及源强评价方法,构建地下水污染源风险分级与分类防控方法,研究形成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选择京津冀重点区域,研究基于水质安全的地下水回补适宜性评价方法,明确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的分布;研究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形成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优化方案和指南。

考核指标:提出重点区域地下水优控类污染物清单,建立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和分类防控技术方法;编制京津冀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分类分区图册1套;建立地下水污染风险分级管控、分类管理技术体系1套;形成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分布图;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区和重点行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1套;制定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政策1部。

课题2、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数字化技术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缺乏,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与装备滞后等问题,开展不同空间尺度的地下水污染指示性因子筛选方法研究,研究建立京津冀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开发监测井优化布设技术;研发特征污染物低扰动采样和快速监测技术及装备,形成包气带和含水层协同监测预警技术系统;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度、多尺度地下水水位、水质等污染相关数据动态采集、远程传输等技术;开发针对大型湿地和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污染监测技术,实施示范区海绵城市、野外大型湿地的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连续监测,构建基于地表水-地下水交互污染的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立体多维度地下水污染监测与预警体系,形成模块化、标准化监测预警与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在京津冀重点区域实现业务化运行,为地下水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突破地下水污染精确识别和快速监测预警关键技术2项,开发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等特征污染物小型化、多因子在线监测和多层低扰动采样装备4套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建设京津冀示范区野外大型湿地、海绵城市示范项目的地表水-地下水同步监测点群,连续监测周期不少于1年;建立市级地下水污染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处理平台,具备适时发布典型城市地下水环境信息的业务化运行能力。建立京津冀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调查评估和环境监测技术指南。

课题3、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选择京津冀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重点研究污染准确识别与快速诊断、快速预处理与多相抽提等地下水污染源控制与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研发污染羽阻断技术、地下水污染原位多级强化修复技术;开发绿色修复材料,研制模块化协同治理装备,构建污染羽长效净化组合修复技术,形成地下水污染强化修复关键技术体系;选择京津冀填埋场、化工场地等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开展污染治理工程示范,形成修复工程技术方案;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通过技术中试研究及有效性评估,形成符合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点的最佳可行性技术清单和地下水污染防控、修复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

考核指标:通过中试以上规模实验突破地下水污染源控制、过程阻断、污染修复等关键技术7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以上;研制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不少于3种,成本低于同类修复材料20%以上,开发多相抽提、污染阻断、可移动式模块化协同修复装备3套,技术性能指标不低于国外同类产品;建设工程示范不少于2个,各示范区面积不小于10000m2,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总量减少不低于50%,特征污染物浓度达到修复目标,地下水污染恶化趋势和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编制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最优技术指南1部(征求意见稿);地下水污染防渗技术指南1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单元工程技术规范5套以上(国家和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课题4、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不同补水水源回补地下水可能引起的污染风险问题,选择2-3个典型回补区,研究回补过程中地下水流场和化学场变化特征,探讨回补后地下水埋藏条件与地下水环境演化的关系,识别回补区地下水污染的源汇机制与环境风险水平,构建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开展回补水源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质安全阈值研究,建立回补方式与布局方案的优化模型,形成回补水源-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研究基于水质安全的地下水回补适宜性评价方法,明确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的分布。开展地下水安全回补监测系统、技术标准与风险管控政策研究,构建基于回补区地下水水质安全的管理保障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不同类型回补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1套;形成京津冀典型地区地下水适宜回补区分布图;提出典型回补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技术2项;提出回补水-地下水联合调度方案2套;申请发明专利5项;进行南水北调来水、雨洪水、再生水等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的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示范2-3项,项目执行期内回补量不小于1亿立方米;建立覆盖回补区地下水和补水源的联合水环境监测系统,保障回补区地下水环境原有功能;形成地下水安全回补技术标准、政策各1部,并被地方政府采纳。

四、实施期限

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5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0.5:1,配套资金由示范地所在人民政府或参与单位负责落实,主要用于示范工程和管理平台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

项目3、白洋淀与大清河流域(雄安新区)水生态环境整治与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8ZX07110

一、研究目标

基于白洋淀生态功能定位,支撑新区生态空间构建,从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的角度,研究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水量配置及水资源保障机制,集成研发白洋淀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区域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创新水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雄安新区健康循环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推动白洋淀区域(雄安新区)率先实现向新型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依托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规划,贯彻山水林田湖理念,建设白洋淀生态需水与水资源保障、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入淀典型重污染支流水质达标、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环淀与淀区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构建、淀区核心区污染消除与水生态修复、底栖生态系统修复、大清河生态廊道构建等示范工程,最终使淀内考核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集成研发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水资源保障、河口湿地恢复、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生态清淤和唐河污水库改造及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控制等关键技术10项;建立白洋淀生态水位和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模型方法,研发城市污水深度治理和城市面源污染负荷消减技术,形成唐河水库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开发白洋淀底栖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生植物资源化技术;建成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国家环保技术交易平台,具备环保技术成果实证评估、二次开发(后续开发)和交易孵化综合功能;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模式,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2、治理考核指标

提交白洋淀-大清河生态需水保障工程方案,工程实施后,实现白洋淀流域外与流域内调水和城市再生水年补水量总量2.5-4亿m3;提交入淀支流府河和孝义河的水污染防治达标方案,工程实施后,府河安州断面、孝义河浦口断面水质实现省和国家考核要求;提出唐河污水库生态修复全过程管理方案,方案实施后,恢复唐河污水库健康生态系统,底泥重金属浸出物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要求;提出生态清淤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建设面积不小于5km2示范工程,为生态清淤科技工程提供技术支撑;提交白洋淀入淀河口湿地建设和淀区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工程实施后,淀区生态修复工程达到60km2以上,淀内考核断面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

三、研究内容

课题1、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科技工程

研究内容:研发基于白洋淀生态功能定位及雄安新区规划的生态需水量确定技术、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保障及生态廊道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集成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集水区农业节水和水质保障技术,提出流域上游清水水资源生产技术方案;研究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生态补水方案和长效机制、管控调度技术,研发输水河道水质安全保障和引水路线优化布局技术,为构建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廊道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白洋淀生态水位和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模型方法,制订流域上游“六库两河”水源涵养、农业节水、清水产流技术方案,提高上游清水产流量20%以上,确定白洋淀-大清河多源调水格局下的生态需水量;提交引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方案,实施白洋淀-大清河生态基流保障工程;实现白洋淀补水、调水和城市再生水年补水量总量不低于2.5-4亿m3;大清河下游生态补水不低于2500万m3。

课题2、基于入淀河流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深度治理技术及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削减技术;研究区域典型工业(如印染行业等)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及特征污染物生态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基于入河水质达标的尾水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和河流生态修复集成技术,通过示范工程和依托工程,大幅削减入淀污染负荷,提升入淀河流自净能力,保障河流入淀断面水质达标。

考核指标:研发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深度治理、典型工业(如印染行业等)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尾水人工湿地净化等关键技术3项以上,城市和工业污水治理技术示范应用于规模分别不少于20万立方米/天和10万立方米/天的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厂;在府河和孝义河建设尾水入河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厂尾水80%以上;入淀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不少于10km。工程实施后,府河等入淀断面实现Ⅳ类标准要求。

课题3、唐河污水库及雄安新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识别唐河污水库外源和内源污染因素,解析唐河污水库污染源-底泥-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和交互机理;开展唐河污水库底泥治理-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开展唐河污水库地下水污染效应、阻控技术研究及综合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唐河污水库地表水-底泥-地下水交互数值模型1套;研发污水库有机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底泥治理、地下水污染阻控等关键技术2项以上;集成研发唐河污水库底泥治理-生态修复和地下水污染阻控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经治理后,恢复唐河污水库健康生态系统,底泥重金属浸出物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要求。

课题4、入淀湿地及淀区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突破多功能入淀口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围绕雄安新区生态规划,研究环淀区域林水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功能优化、水域与陆域生态系统重构关键技术,构建新型的自然与人工交织复合生态湿地系统;提出人水和谐的淀区人口规模、人居生活、生产方式及淀区存量污染控制技术,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实现保证生态健康前提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实施藻苲淀、马棚淀入淀湿地示范工程建设,处理水量不低于10万m3/d;实施新型复合生态湿地系统构建工程示范,淀区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达到60km2以上,水质达到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建成美丽乡村、生态重构示范点2个以上,入淀污染负荷削减80%以上。

课题5、白洋淀生态清淤关键技术研究与资源化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白洋淀底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制订科学的生态清淤方案;集成“精准生态清淤-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提升底栖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适于白洋淀生态系统的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收、用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发可持续的资源化技术,并进行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生态清淤、底栖生态系统修复、芦苇等水生植物资源化关键技术3项以上;绘制白洋淀底泥污染高生态风险分布图集,制定生态清淤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形成沉积物污染控制与底栖生态系统修复组合技术,建设面积不小于5km2示范工程,示范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建设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收、用全链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不低于1万亩的示范区。

课题6、大清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打通白洋淀-赵王新河-东淀-海河生态廊道的方案,研究基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大清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促进赵王新河、大清河两岸生态环境改善,并实施生态补水工程示范;根据上游生态流量和泄洪功能,构建文安洼滞洪与湿地生态功能相耦合的技术体系并工程示范;根据生态补水水质和地理环境特点,研究大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水质提升和维持技术体系并实施工程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大清河下游生态廊道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1套,实现大清河下游生态补水不低于2500万m3;建立大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水质提升示范工程,规模不小于5万吨/日,出水水质COD≤30mg/L,氨氮≤1.5mg/L;台头断面COD、NH3-N、TN、TP等主要污染物稳定达到Ⅴ类水体标准;形成文安洼泄滞洪功能与湿地恢复多目标的分区技术体系1套,文安洼区域湿地恢复不小于100ha。

课题7、雄安新区国家水环境技术转化体系构建与综合示范(独立申报课题)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水专项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顶层设计,提出水专项技术成果评估、二次开发、孵化和交易相应配套政策建议,制订水专项技术成果持续推广转化路线图,建立水专项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研究环保水领域科研项目、水环境政策标准实施效果及水环境治理绩效等综合评估关键技术,优化技术实证评估关键技术,形成相应评估规范,开发水环境治理技术评估智能软件系统;针对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治理的需求,选择景观水体水质保持、湖滨带生态修复等环保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并应用;研究环保技术成果市场交易关键路径,形成适合雄安新区的水专项成果交易模式;研究建设线下服务定制对接为主的国家环保技术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技术孵化路径,形成符合水专项特点的环保技术成果产业化先进模式,打造我国华北地区水专项环保技术信息交流与市场交易中心;建成服务雄安新区、面向京津冀区域、辐射全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实证评估中心和二次开发与集成基地,分别具备环保技术实证评估、二次开发(后续开发)功能;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二次开发联盟和孵化联盟,研究形成优化合理的联盟建设和运行机制。

考核指标:提出水专项技术成果持续推广转化路线图1套,提交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套;开发水环境治理技术评估智能软件系统1套,提出涵盖科研-成果-应用的技术转化全过程评估的技术规范4套(包括:环保水领域科研项目评估技术规范、水环境政策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技术规范、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估技术规范和实证评估技术规范各1套),开展评估示范不少于3项;建成以水专项成果为核心的国家环保技术转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技术成果交易不少于5项,带动相关产值不少于5亿元;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建成具备技术实证、就绪度评价等功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实证评估中心;建成具备技术二次开发示范功能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二次开发与集成基地,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适合雄安新区建设和白洋淀治理的环保技术方案不少于3套,并应用;建立水专项技术成果孵化和二次开发联盟,通过联盟开展的技术成果孵化转化不少于3项,带动相关产值不少于5亿元;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8篇,出版专著2部。

课题8、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技术研究(独立申报课题)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基于健康循环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构建目标、建设模式、总体格局、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重点开展基于多源优化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配置、基于健康循环的城市水环境承受力调控、基于绿色高效的城市水设施支撑力建设、基于风险控制的城市水安全保障力提升、基于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力构建的关键技术和实施保障研究,以及适合雄安新区分散村镇污水处理的技术(设备)研究与示范应用,综合集成并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的总体策略、建设标准、控制指标、成套技术方法和智慧监管模式,为雄安新区(起步区)实现“高品质饮用水、高质量水环境、高标准水设施、高韧性弹性”的新型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模式、总体目标、空间布局、建设标准及控制指标,制定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构建综合方案,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规划编制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基于节水优先原则的多水源、多功能、多目标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控制指标及成套技术方法,编制雄安新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综合节水)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基于健康水循环的城市河湖湿地水环境质量保障的控制策略、核心指标和成套技术方法,编制水环境质量不退化、水生态良性发展的城市水环境承受力调控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起步区)优质低耗供水设施、污水超净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村镇(分散)污水处理与利用设施、污泥及废弃物(厨余)能源化与资源化设施、高标准排水防涝设施和市政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控制指标)及成套技术方法,编制雄安新区城市水设施工程建设技术手册;提出适合雄安新区分散村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开发分散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在10个以上村镇进行示范应用;提出雄安新区面向韧性城市的水系统安全保障控制指标、技术方法及监管机制,编制新区城市水系统安全保障技术指南;提出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系统构建模式、体制机制、平台框架及功能,编制新区城市水系统智慧监管技术指南。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体污染查看更多>水专项查看更多>科技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