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政策正文

环保部:《污染地块风险管控技术指南—阻隔技术(试行)(征求意见稿)》

2017-12-07 10:54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污染地块土壤污染防治阻隔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8.3.6处理系统

部分阻隔措施如植物修复或湿地处理系统可用来处理残留污染组分,这些处理系统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

8.3.7施工规范

施工规范可直接指导地表及地下工程控制措施建设,建设的的工业标准可以验证其结构质量。影响阻隔措施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包括路基预备、两种不同屏障或覆盖层间的连接。

(1)路基预备要求

阻隔措施等级必须能够支持设计元素。在进行阻隔措施前,要进行地块清理及植物清除。路基面要划分到建设要求的等级界限内,等级划分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污染土壤以避免污染扩散,对于软、湿路基来说要加强路基强度,并注意监测凹陷现象;如果软、湿路基凹陷现象严重,则需要移除、替代或压实湿软部分。

(2)两种不同控制措施的联合使用

为保证两个元素间的充分衔接,必须充分考虑两种不同控制措施的连接问题。例如,在某污染地块沥青和混凝土控制措施相邻区域,为保证沥青形成一个稳定的、直线特征,必须首先铺设混凝土层;为减少潜在腐蚀性及维护事项,要

增加土壤覆盖层或者土壤屏障;播种、铺草皮或其他种植都有助于减少表面侵蚀以及维护活动。阻隔区域与相邻区域间的逐步过渡要纳入建设过程,如超过阻隔覆盖区域的地表要逐步回降至原高程。

8.3.8文件材料

用户需要提交竣工图或者与建设记录相符的图件。文件包括:阻隔措施建设前后的地面坡度、阻隔措施照片、沥青和混凝土物理性质试验、阻隔措施的位置与面积等。在未来土地使用权发生变化时,污染地块阻隔措施的建设与维护相关情况应当同时通知新的土地使用者。

8.4性能监测

在控制措施设计寿命的整个阶段都要维护其完整性,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与维护,并将其作为土壤阻隔设施性能评价的重要资料。

8.5维护和操作事项

土壤阻隔措施的例行检查是常规维护计划的重要内容。例如,阻隔措施交接处容易产生较大裂缝或缺口,使得其预期性能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阻隔系统进行维护,如使用与阻隔措施相容的联合封口机来修复裂缝或缺口。弹性膜衬层的完整性是保证控制措施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破损的弹性膜衬层要及时更换。

土壤阻隔措施维护活动要遵守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部门及相关地块风险管理要求。地块巡视员和建设工人是安全维护工作的重点。表5总结了监测频率及典型维护活动。

9针对地下水污染阻隔的设计施工及维护

9.1简介

受污染地下水如果不采取风险管控措施,污染物会逐渐迁移、扩散。当水位上升或者地下水通过地基渗入时,受污染地下水还会对土地、现有建筑、新建筑产生影响。如果地下水位持续较高,建筑开挖活动可能也会接触污染地下水。当地下水进入地下结构、雨水滞留池或其他设施中,污染地下水可能被人接触到如偶然摄入或直接接触。受污染地下水还会造成财产损失(如地下水污染物造成光缆线路破坏)。本章将介绍几种有效减缓污染地下水迁移扩散以及对地下建筑及设施造成影响的技术。

9.2风险管控目标及现有技术

9.2.1预期目标

采取有效的阻隔措施可避免受污染地下水迁移扩散或进入地下结构、雨水滞留池或其他设施中。

9.2.2现有技术

可用技术包括:①在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中设置屏障或密封;②在地下水含水层中设置拦截器或截留系统。本章重点介绍的阻隔措施包括渗流屏障、密封公用线路、拦截墙或沟渠、泥浆墙以及可渗透反应墙(PRB)。

(1)渗漏屏障

非渗透幕墙或土工或粘土衬垫GCL可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渗滤到地基中。无论是否受到污染,地下水或雨水径流通过地基墙的渗漏对建筑物地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渗漏原因包括:坡度、高梯度滞水、持续洪水。

(2)密封公用线路

使用不同的液体或膜密封剂封闭可导出污染地下水、雨水等的公用线路、沟渠或拱顶室。公用线路如路基电线及通信线路(电缆、电话、网络等)一般密封在金属或混凝土拱顶室中,以防止土壤、地下水渗透;电力拱顶室如路基变压器拱顶室一般都是浇筑混凝土地板、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砌块墙、混凝土或钢筋天花板并至少有一个出口的封闭房子。在长期降雨、土壤腐蚀或污染物(降解线路或拱顶室)作用下,上述建筑可能发生倒塌,甚至会将污染地下水或雨水导向附近建筑或地下拱顶室中。

(3)拦截墙或沟渠

在潜在风险受体的上游设置永久地下水修复井或沟渠,对污染地下水进行截留。地下水修复井是利用抽水法截留关注污染物,而沟渠法是将污染地下水导流到无风险受体的区域。

(4)泥浆墙

泥浆墙是指在污染羽周围挖掘后回填后,由惰性、渗透性较差物质构成的深、窄墙体。泥浆墙作为拦截屏障,限制污染地下水迁移或将污染地下水流途径偏离建筑物地基。通常情况下泥浆墙开挖至非渗透基岩层中,泥浆一般是在中心工厂混合,然后通过水泥搅拌车运到地块,或者在现场混合。

(5)可渗透反应墙(PRB)

PRB是一种被动的原位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可以转移或容纳污染地下水。通过开挖回填具有生物或有机反应性的渗透或半渗透反应介质,使得PRB中的微生物、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能降解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另外,添加其他介

质或添加剂也可提高PRB效率。

9.3设计与建设注意事项

9.3.1设计基本信息

为评估可用的污染地下水控制技术,首先需要了解地块特征、环境介质中关注污染物浓度及其性质等基本信息。地块特征可采用适当的修复调查方法进行描述。选择及设计污染地下水风险控制措施需要的信息如下:

(1)场区浅层地层

首先要详细调查地块土壤、地下水含水单元情况等,包括土壤剖面、基岩地质分析、土壤渗透性试验、水力传导系数及地下水水位波动情况(监测降雨或潮汐对地下水水位标高及水流的影响)。地块的地理物理特征会影响渗滤屏障的类型及有效性。

(2)关注目标污染物

需要调查土壤或地下水中关注污染物类型及其浓度,保证建设材料不会发生降解或不良反应。地块调查应该描述地下水或土壤中污染物分布情况。

(3)中试试验

中试试验有助于渗滤墙或其他技术设计,以保证建设材料能达到预期目的,并对控制措施性能加以评估。另外如果必要的话,中试试验结束后装置可以全部去除以恢复初始地块条件。

9.3.2设计概况

对目前可用技术(如渗滤墙、封闭公用线路、截留墙及沟渠、泥浆墙和PRB)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可用性及与污染地下水风险控制措施相关信息。

9.3.3渗滤屏障

(1)有效区域及边界定义

渗滤屏障可以接触建筑物低于水准面的部分及其他潜在风险受体,污染地下水在通过屏障截面时才发挥其控制效率。竣工图、建设相关的图纸、渗滤屏障位置及建设相关的描述记录都有助于定义有效边界,同时需要标记地块下存在泥浆墙。

(2)设计组成、规模、材料及安装要求

渗滤屏障由非渗透墙或膜组成,将污染地下水导流绕过建筑物水准面下部。考虑到天气原因或潮汐对地下水流影响,渗透屏障通常低于建筑物地基。渗透屏障还可以与前面提到的技术结合使用以提高控制效率,如果根据ASTM或其他

工程标准安装,渗滤屏障至少可运行十年;同样还可以结合排水沟、沟渠等其他技术加快污染地下水导流。渗滤屏障类型(安装方法、结构组成及屏障规模)因地而异。目前可用的渗滤屏障包括:

a)幕墙—幕墙包括各种固体、填埋材料,如耐腐蚀钢板或预制混粘土/膨润土平板。反应屏障也可以幕墙的方式进行原位浇筑,这种类型的反应屏障只能沿直线安装,并且距建筑物要足够远且无建筑施工活动。

b)膜—单层防水膜的安装需要一层非渗透膜的粘附以防止污染地下水入侵。这层膜类似于用于控制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土工合成膜衬层(丁基合成橡胶、乙烯丙烯二烃EPDM),用强力防水胶水将这层膜一般粘附在地基墙的外面,其运行时间可达几十年。

(3)处理系统

渗滤屏障运行中不必收集和处理污染地下水。

9.3.4密封公用线路

(1)有效区域及边界定义

密封公用线路对拱顶室、管道或其他公用导水管极为有效。竣工图纸、与建设记录相关的图件或描述密封处位置设计条件的记录有助于判定有效区域。

(2)设计组成、规模及材料要求

沟渠密封剂必须抵抗地下水流腐蚀,并且尽量密封所有孔隙以免污染地下水或雨水渗漏,比如用于沟渠鞍的膨润土必须要填充管线上所有孔隙;密封材料不能与地下水或雨水径流中的关注污染物发生不良反应;密封剂渗透性较差不能防止地下水或雨水渗入公用导水管中;沟渠可能被非渗透膜包围如EPDM或丁基衬垫被粘土或其他低渗透土壤包围。

(3)处理系统

密封公用通道不需要进行污染地下水的收集和处理。

(4)安装要求

管道或公用沟渠一般使用非渗透材料进行回填,防止污染地下水影响管线。用于公用线路密封的技术之一是沟渠塞,沟渠塞是一种可定间隔设置在沟渠中的永久性或暂时性屏障,当沟渠坡度超过某一数值或者需要开放某一段沟渠时,这种方法极为有效。沟渠塞有以下两种安装形式。

a)沟渠隔断器。它涉及到半渗透回填材料的布置,半渗透材料能预防由地下水水平运动带来的沟渠腐蚀。暂时替代物如土护堤、干草捆或沙袋等可用于公用线路的安装或维修,安装简单并易于拆除。非渗透材料如粘土、混凝土或膨润

土泥浆可用作永久性耐蚀屏障,还可以稳定建筑结构,防止下沉。沟渠隔断器还可以安装在某些需要隔离水的特殊区域(需要脱水)。

b)沟渠鞍。沟渠鞍的安装方式与a)类似,它是一种非渗透结构,可防止地下水渗漏。沟渠鞍一般由膨润土或粘土泥浆组成,密封性良好。

延伸阅读:

污染地块修复技术指南—固化/稳定化技术(试行)(征求意见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地块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阻隔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