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2018-01-09 15:10来源:中华建设网作者:邱晓稳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环境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年来,作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缓解城市内涝的一项重大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许多城市陆续铺开,城市发展方式迎来重大转变。

海绵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方式转型。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特别是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带来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通过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可持续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等,合理控制雨水径流,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的突破口。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状是长期的历史欠账,不可能一蹴而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城市内涝频发 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14年的658个,城镇化率达到54.77%,城市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又以城市水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2012年,海绵城市的概念首次提出,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推进海绵城市自上而下加速前行,近年来国内政策持续加码。中央及各部委政策密集发布确定方向,各地方政府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加速执行,到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海绵城市政策的推动呈指数型增长。

近年来,我国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和南昌等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受灾城市数量、规模、经济损失程度和人员死伤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伴随着全球特别是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热岛效应、城市缺水、“路上行船”等城市病开始盛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对雨水进行吸附,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目前,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在解决城市水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城市建设的首选。

“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做好生态大文章 海绵城市转变发展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随着生态文明从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到写入“十三五”规划,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凸显。

城市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海绵城市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方法,是一个理念。

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出台,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大力支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出发点之一,代表着城市建设从经济增长为导向的模式向生态文件建设模式转变。

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实现由“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对于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城市水生态、实现雨洪利用、促进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引领中国现代化新路径。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

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现有城市功能。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原标题:“海绵城市”引领城市建设步入新航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水环境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