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政策正文

武汉市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四水共治” 持续推进大气环境和垃圾综合治理

2018-03-12 15:4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垃圾综合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增加公园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主城区绿化品质和公共绿化水平,城市零星存量用地要优先用于城市公共绿化和微型广场建设。推进公共空间网、“绿网”(含绿道)、“蓝网”三网有机结合。实施“绿网”工程,构建郊野—城区—社区三级绿道网络,加快环湖、沿江、绕山、穿城绿道建设,形成覆盖三镇、串联主要功能区域的绿道系统。实施建成区“增绿”计划,完善国家、市、区多级公园体系,规划建设一批以观花观叶乔木为特色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绿化广场,在重要窗口地带、城市主要出入口处、人流密集区域、特色景观路段实施“增色”“添花”建设,实施拆墙透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协调推进中心城区“三小绿地”(面积不小于0.5公顷的小游园、小森林、小绿地)建设,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地率。到2020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实施“蓝网”工程,推进全域生态水网构建,实现湖网相连。实施生态蓝网绿化工程,建设一批湖泊公园,加大河道港渠沿线绿化力度,丰富滨水景观体系。(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各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

(三)大力建设郊野公园群。实施“大湖+”策略,丰富沿湖功能、景观和设施,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把武汉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六大绿楔的“内联外延”生态作用,建设六大郊野公园群,每个绿楔建设2—3个主题鲜明的郊野公园。复合注入现代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度假、新农村建设、创新空间等新业态、新功能,增强生态区域的游赏性和互动性。依托木兰、将军山—道观河山系打造北部“郊野公园+山地旅游”群;依托梁子湖、鲁湖、沉湖—索河水系,打造南部“郊野公园+湖区休闲”群;沿外环线打造“郊野公园+主题休闲游憩”群,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和美丽乡村发展带。(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各相关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

(四)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和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沿二环、四环线和快速路网的景观绿化廊道,继续推进三环线城市生态带建设及外环线林带品质提升工程。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加大山体绿化力度,加快推进通道绿化,精准实施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建设生态屏障。继续分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构建国内最大城市湖泊生态湿地群。全面划定和坚守基本生态控制线,建立生态补偿实施机制。(责任单位:市国土规划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完成时间:2020年底)

(五)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实现系统、科学、依法治水。推进长江生态大保护,划定沿江两岸用地控制区域,留足未来发展空间,加强岸线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建设“安澜长江、清洁长江、绿色长江、美丽长江、文明长江”。巩固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长江干堤按照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完善建设,汉江干堤按照防御1964年型洪水标准完善建设,连江支流按照30—50年一遇标准进行加固,各类民垸堤按照10—30年一遇标准进行加固,基本解决长江流域水患问题。实施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工程,大力实施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提高湖泊调蓄能力。提高城市排涝建设标准,研究排水深隧建设的可能性并预留通道,加快排涝工程改造。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工作要求,完善沿河、环湖截污设施,实现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整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乡镇污水,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改造提升城区供水管网及制水工艺,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强化水源地保护和供水安全。(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完成时间:2020年底)

(六)持续推进大气环境垃圾综合治理。深入实施“拥抱蓝天”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加强重点区域、领域和行业的大气重点污染源治理,实施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防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露天焚烧污染,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深化扬尘污染治理,出台《武汉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持续推进车用燃油油品质量升级,推广绿色低碳方式出行。积极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完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力争消除内生原因产生的重污染天气。(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完成时间:2020年底)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逐步形成“以焚烧为主、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新工艺为辅、卫生填埋为补充”的生活垃圾处理利用新格局。优化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设施布局,完善垃圾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完善农村市容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源头减量化,构建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责任单位:市城管委;完成时间:2020年底)

五、提高城市交通和市政设施承载力

(一)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提升武汉天河机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和空空、空铁转运能力,大力发展国际航线,加强与鄂州顺丰货运机场的连通,拓展航空货运功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机场和中部地区最大的空铁联运中心。(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黄陂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巩固武汉国家铁路中心地位,建设武汉至西安高铁,积极推动规划建设武汉至杭州高铁,争取沿江高铁、武汉至福州、武汉至青岛、武汉至贵阳高铁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基本形成“两纵”(京广、京九线)、“两横”(沪汉蓉、沿江高铁)、“两连”(兰福、胶桂线)的“米”字型高铁网。推进武汉、长沙、南昌城际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开辟武汉至西亚、西欧等国际货运班列,建设境外集散分拨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完成时间:2020年底)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开展长江深水航道整治,提升汉江通航能力,拓展近洋直航航线,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推进以阳逻港铁水联运中心为核心的武汉新港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实现“中部海港”功能。(责任单位:武汉新港管委会;完成时间:2020年底)打造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加密武汉连接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网和武汉出城放射式高速公路网。(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市发展改革委,各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推进客运枢纽换乘的无缝衔接和货运枢纽的多式联运,强化武汉天河机场、四大火车站以及各长途汽车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构建各大货运枢纽与鄂州航空货运枢纽之间联系的物流大通道。(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完成时间:2020年底)

(二)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铁城市+慢行城市”。加快建设世界级地铁城市,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线网,布局串联主城中心、重大交通枢纽和外围新建地区的市域快轨或者市域铁路,引导城市组团式轴向拓展。完善慢行交通系统,突出轨道交通站点、站点周边及其地上地下的交通组织,自行车道、步行道、绿道与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衔接,倡导绿色出行。以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开发,围绕轨道交通站点聚集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地铁中心”。到2020年底,基本形成覆盖三镇、通达新建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迈入全球地铁城市第一方阵,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武汉地铁集团、市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各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

(三)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加快形成全域“五环十八射”快速路网格局。预先控制并实施一批地下交通通道及跨江、跨湖通道,加强新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快速路、主干路的对接,强化中心城区骨干交通系统的“快进快出”,构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多层次进出城通道,均衡进出城交通分布,实现中心城区内外交通快速衔接。分区、分片加密微循环路网,打通各类“断头路”。到2020年底,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至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提升至15%。(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国土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委、市交通运输委,各区人民政府;完成时间:2020年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大气环境查看更多>垃圾综合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