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我国污染场地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探讨

2018-03-16 09:37来源:《环境保护》作者:姜林 樊艳玲等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污染场地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缺乏长期风险管理技术规范

污染场地采取一定的修复策略和措施后,使场地在特定用途和使用方式下的风险是可接受的,但并不保证场地的使用是无限制的。修复达标后的场地如若未达到无限制使用,任何使用用途和方式的改变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采用制度和工程控制等风险管控措施的污染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未得到彻底清除;采用原位修复技术修复的污染场地可能存在污染物浓度的反弹。为确保场地开发利用对人体健康的保护性,需对修复后场地进行长期风险管理,定期监测评估各类控制性措施实施的有效性等。另外,我国也缺乏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的风险评估技导则,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我国污染场地标准体系建设建议

基于欧美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近几年的实践,2014年姜林等首次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理技术程序设想以及风险管理作为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的主导思想。2014年底,环保部发布了《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构建了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的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和修复过程工作框架。在该框架体系中,场地调查为污染识别、采样分析与风险评估3个递进阶段,修复阶段分为修复技术方案编制与修复工程设计、修复工程实施与效果评估2个主要阶段,以及修复后的长期风险管理。

图1和表2为服务基于污染场地风险管理框架提出的中国污染场地标准体系,其中一级标准为核心标准,规定各主要环节的原则、工作程序及基本技术要求,近期应尽快完善;二级标准为支持标准,解决一级标准中涉及技术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一般要求,是对一级标准的技术补充;三级标准是针对具体应用技术或工具建立的操作规范或指南,包括一些具体的技术测试方法、各个修复技术的设计和应用等。从图1来看,我国场地环境管理技术标准缺失严重,应尽快规划、制定核心标准以及与核心标准应用紧密相关的二级标准。

引入高精度的场地调查技术标准体系

现有调查和监测导则缺乏采样相关技术规范。应尽快制定应用于场地环境调查的各种钻探方法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过程中钻探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规程;制定样品采集技术规范,如VOCs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采样技术,图1中国污染场地技术标准体系设想保证样品采集的质量,防止交叉污染。进一步研究应用新型采样技术,如地下水低流量采样技术等,提高场地调查密度和精度(表2)。建立物探辅助的场地调查方法及技术规范,引入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地震波法、电磁法等,提高场地调查的精确性。引入三元技术(traidapproach)调查技术,充分利用在线快速监测设备,动态更新场地概念模型,适时调整调查方案,在大大缩短调查周期的同时,提高调查精度,降低调查的不确定性,节约调查和修复成本。

构建层次化的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

层次化风险评估中的第一层风险评估,是指在疑似重污染区域采集部分样品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保守的筛选值进行对比,如果样品最大检出浓度低于筛选值,则可判定该场地污染对未来人群产生的健康风险可以接受,调查评估工作可结束;当有样品检测浓度高于筛选值时,为了较为精准的计算污染范围及修复范围,则进行第二层次的风险评估,即对场地进行更为详细的采样调查,计算基于该场地污染特征及暴露特性的筛选值;修复目标如果依据第二层次评估结果确定的修复范围及修复成本依然较高,则需进行第三层次的风险评估,整个评估过程中涉及的评估模型及参数将依据场地调查获取的数据情况进行替代或修正使风险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减少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保守性,以此降低修复工程量和修复成本。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第三层次的风险评估技术,建议:

一是应尽快编制VOCs污染场地的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目前我国VOCs的场地调查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评估过于保守。

二是尽快开展生物有效性测试技术导则编制。湖南、广西等多个重金属污染场地研究结果表明,砷的生物有效性为平均20%,镉为53%。采用模拟人体消化吸收过程的方法测试污染物的生物可给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现有评估方法过于保守的问题。

三是尽快开展场地背景值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多证据评估技术导则编制。重金属背景浓度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将某一具体污染场地样品检测结果与区域背景值进行对比往往会做出场地是否污染与污染程度的错误判断。同时,有些重金属基于可接受健康风险计算的筛选浓度往往过低,如砷的修复目标计算值低于其报道的背景浓度。因此,编制基于场地背景值的统计分析和多证据分析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方法及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四是尽快开展概率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采用确定性风险评估方法容易高估实际的暴露风险且无法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敏感性分析,概率风险评估中的输入参数为概率分布形式,输入结果也是概率分布形式,可对输入参数变异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了解风险评估结果的置信度,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参数可为进一步的场地调查及数据收集提供指导。

健全修复过程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针对修复过程标准文件的缺失,制定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技术导则、修复工程竣工验收技术导则、修复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修复工程运行监测评估与优化技术导则。针对修复过程二次污染防治,编制修复工程环境管理计划、环境监理、人员安全与健康防护、公众参与与风险交流等技术导则。

尽快完成和发布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明确修复后的土壤、地下水布点技术要求,不同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估方法,特别是原位修复技术的效果评估方法。

尽快制定各类修复技术规范,如热脱附技术、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土壤洗脱、生物堆等。建立基于风险的工程控制和制度控制的相关技术导则,降低修复成本。

针对污染场地在修复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化学药剂等,排放废弃物、干扰周边居民等影响,尽快研究制定绿色修复与场地可持续利用技术导则,针对场地条件,使用特定的产品、方法、技术和规程,平衡社会目标、经济影响和纯环境效应的同时减轻受体的环境风险。

建立后期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及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大量的场地修复是基于风险管理的思路,即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等确定具体修复要求,部分场地同时应用了工程控制技术。这些修复后的场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长期风险,如工程控制的长期有效性,使用用途和方式的改变等均可能带来风险。随着大量的场地不期风险管理,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修复土壤再利用、修复后场地开发及后期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技术规范,要确保场地在后期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持久保护性。

结论

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应的污染场地管理标准体系也在不断的制定与完善中,但是场地环境管理技术标准依然严重缺失,且存在调查精度不足、风险评估过于保守等系列问题。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近几年的实践,建议针对场地调查环节,引入动态高精度场地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开展钻探与采样技术、VOCs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等的编制;针对风险评估环节,应建立层次化的风险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开展生物有效性测试、背景值统计方法及多证据评估方法、概率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与导则编制;健全修复过程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包括编制修复技术方案、修复工程设计、各类修复技术规范等,特别是要加快编制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修复过程中的环境管理标准与修复效果评估技术标准等;应尽快建立后期风险管理机制,开展修复后土壤再利用和后期风险管理技术导则编制,确保场地在后期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持久保护性。

原标题:我国污染场地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探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场地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污染场地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