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江苏淮安生态河湖行动方案(2018-2020年)

2018-03-22 16: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河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江苏淮安印发《淮安市生态河湖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全文如下:

淮安市生态河湖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苏政发〔2017〕130号),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以解决重点突出问题为导向,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行动,全面推进生态河湖建设,实现全市水环境恢复和提升,现制定淮安市生态河湖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一、基本概况

我市位于淮河流域中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市域80%以上的国土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以下,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550万,城镇化率63%,城镇人口348万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一方面,高强度、大规模的人类活动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开发利用强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引发了水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未来的发展对水资源各种功能的需求不断加强,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和管理的任务。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实现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河湖是水资源的载体,生态河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内容。根据《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精神,我市以实现水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维护河湖健康为目标,坚持人水和谐治水理念,紧密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一区两带”战略布局,通过实施生态河湖行动,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扎实推进淮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旅水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水系情况

我市古淮河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中里运河、二河、淮沭河、古淮河、盐河等流域性河道。由于自然因素及水系布局规划,除淮河承接上游来水下泄洪泽湖和洪泽湖承接上中游来水外,其它各水体基本由洪泽湖(淮水)补给,淮水不足时通过“江水北调”或“引沂济淮”补给。除上述河湖外,还有南六塘河、一帆河、宝应湖、白马湖、高邮湖等其它河湖互相交汇贯通,有众多水工建筑分别控制调度。丰水时各河、湖水量来源于洪泽湖,枯水时通过中里运河引调江水补充。目前,我市水资源量正常年份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对水质进行全面有效地治理保护,有可能加剧水质型缺水矛盾。

(二)水功能区水质情况

我市现有61条省、市骨干河道,5个列入江苏省保护名录湖泊,126个中小型水库,全市共划分51个水功能区,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137个。2016年,19个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3%,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63.2%。全市50个参加评价的水质断面,符合Ⅱ类水的24个,占48.0%;Ⅲ类水的8个,占16.0%;Ⅳ类水的15个,占30.0%;Ⅴ类水的3个,占6.0%。5个省管湖泊中,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宝应湖、龙王山水库全年期、汛期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非汛期处于中营养状态。全市现有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Ⅱ类水占62.9%,Ⅲ类水占37.1%。

(三)边界水质状况

我市与省内宿迁、扬州、连云港、盐城等市接壤,盱眙县部分与安徽省接壤,省、市界水功能区较多。总体来说,我市与安徽省以及省内宿迁市、扬州市各交界断面水质情况较好,淮河入淮安境内水质基本为Ⅱ—Ⅲ类,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水质总体较好,湖泊呈富营养化趋势,洪泽湖宿迁境内入湖河道富营养化趋势有所加重。我市与省内盐城市及连云港市交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南六塘河及一帆河等。其中淮河入海水道主要影响因素为污水处理厂尾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汇入,而南六塘河和一帆河主要影响因素为城乡居民生活污水和农田灌溉回归水汇入以及水体流动性较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抢抓机遇、破解难题、改革创新、增创优势,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积极探索依托生态优势走出发展新路子,通过实施生态河湖行动,全面落实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旅水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注重河湖生态修复与休养生息,维护良好生态,提升河湖功能,发挥综合效益。

二是坚持河长主导。充分依托河长制组织体系,将生态河湖行动纳入河长工作重要内容,明确部门职责,落实分级责任,细化目标考核,引导全民参与,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针对不同流域、区域河湖特点,统筹城镇与乡村、陆域与水域,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四是坚持因河施策。突出问题导向,针对性编制实施方案与落实治理措施,重抓点源治理,关注面源治理,突出内源治理,推进水生态修复,加强日常监管,提升水环境质量。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河湖分级管理、管养分离、精准管理制度,创新流域综合管理、资源权属管理、投融资多元化机制,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

(三)主要目标

通过全面推进生态河湖行动,到2020年:全面清理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恢复水域面积8平方公里,城市水域面积率不下降;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6%、21%,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1以上;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2%以上,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87.5%以上,基本消除市、县(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流域防洪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区域防洪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城市防洪及排水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村治涝达到5-10年一遇标准;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以上。

经过努力,到2030年:全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全面达标,V类水体全面消除,河湖生态全面修复,防洪除涝全面达标,供水安全全面保障,精准管护全面覆盖,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目标,全面实现“河清湖晏、淮水安澜、生态水城、水美淮安”的美好愿景,努力打造水韵江苏的淮安特色。

(四)行动范围

对全市河湖进行全面治理,重点开展36条(个)河道(湖泊)生态治理,包括31条河道和5个湖泊,涵盖20条省级样本河道以及25个不达标水功能区。具体为:运西河、白马湖上游引河、中运河、淮涟三干渠、顺河洞干渠、大寨河(开发区)、反修大沟、白云河、海天河、永济河、大寨河(洪泽区)、龙须港、西中心河(金湖县)、新河水库、大金沟、涟河、古淮河上段、张福河、盐河、古运河、清安河、花河、新河、南六塘河、一帆河、草泽河、浔河、利农河、龙王山水库、高桥河、维桥河、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钵池山公园内湖。(因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在即,南、北泓治理不列入本次行动范围)。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水安全保障

基本建成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和最严重干旱,保障防洪与供水安全,维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1.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一是持续推动流域治理。启动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全面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增补完善项目,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并抓紧实施,巩固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二是强力推进区域治理。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较高的区域骨干河网,完成黄河故道治理工程,实施维桥河、茭陵一站引河、跃进河、南六塘河、民便河、杰勋河等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中小河流项目,提升区域综合保障能力,完善特大洪涝、特殊干旱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三是着力加强城市防洪能力建设。构建“依托流域、区域治理,构筑城市外围防洪屏障,扩大外排出路”的城市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合理划分排水区域,大力推进城市河网治理和排涝能力建设,恢复已覆盖的河道水体,提高城市水面率和调蓄能力。四是着力提升农村除涝能力。大力加强农村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提高河水流动性,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农村河道引排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五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实施淮安生态文旅区森林公园海绵化改造示范项目,结合控源截污,实施河渠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雨洪水收集等工程,逐步实现“水清、岸绿、无污染”目标。(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住建局等)

2.优化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一是完善南水北调东线淮安段工程体系。实施输水线路完善工程、水质保护完善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二是发挥境内河网纵横的调配作用,形成“河湖相连、脉络相通”和“城乡一体、多源供水、互联互通、备用可靠”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三是加强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通过现有水利工程的挖潜及新增供水工程、堤防大坝加固、水系连通项目、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不断增加河、湖、水库水域面积和蓄水量,增强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动力条件,提高水环境容量。(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市交通运输局等)

3.强化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2018年底前,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和隐患问题整治;2020年底前,全市乡镇区域供水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98%以上。优化水源地布局,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地,构建多水源供水格局,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二是保障城镇供水安全。实施现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实现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全覆盖”,构建“水源达标、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用水安全。三是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要求,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同步实施,到2020年区域供水行政村基本全覆盖,区域供水通达的村供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实现城乡居民“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局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生态河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