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聊城古城区综合管廊设计案例分析

2018-04-28 17:14来源:给水排水作者:张春杰等关键词: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文从综合管廊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管廊断面形式、廊内管线设置、管线引出过路,特别与人防设施的合建等方面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中心出发点进行了因地制宜地研究分析,总结了管廊内管线设置、各类交叉处理、管线出入管廊后的过路做法、孔口形式与街貌的统一以及运维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市政公用管线是城市赖以正常运行的生命线,传统的市政公用管线各自为政地埋设在道路的浅层或敷设在地上空间。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管线不间断地增容、扩容和升级,由此引发的各种管线事故频发,更严重地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7号),国家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9号),于2014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要求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聊城市作为一座山东省西部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结合1  km2水中古城街道的保护与改造,于2009年就率先尝试性地研究建设了总长度达6.3  km的地下综合管廊。现已全部建成运营,效果良好,也基本符合当前的规范要求。建成的综合管廊充分高效地利用了古城道路地下空间,提高了古城综合承载能力和环境质量,在内容与形式上实现了与历史文化保护提升的辩证统一,也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和施工对区域交通的影响,有助于地下管线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

1 工程概况

1.1工程背景

聊城古城区是聊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的核心体现区,始建于北宋时期,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总长均为1  km,平面结构严谨、规整。以建于明朝初年、木质结构的光岳楼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南、北方向贯通的大“十”字形的4条大街,并由此4条大街将古城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又以  小“十”字形次级街道为界,再次划分为4个组团。这大“十”字形的4条大街和4个片区的小“十”字次级街道,使整个古城呈现为“十”字叠加“井”字的垂直交叉、棋盘式方格状的道路骨架。4条大街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为18  m,次级街道的道路红线宽度仅有7  m。在保护与改造提升时,各种市政公用管线如采用传统的直埋敷设方式,地下空间条件是无法满足的。当时,出于必须保护古城历史文化和尊重古城地上空间的愿望,决定探索和研究实施可容纳各种管线的地下综合空间。

1.2工程简要

按照《聊城市古城区基础设施规划》,在大“十”字形的4大街和“井”字形的次级街道的地下,规划、设计建设了现代化、集约化的综合管廊。管廊总长度为6.3  km,内部敷设给水、热力及通信等3种管线,同时预留了热水及再生水管线的安装条件。总体设计3种断面形式:一是普通综合管廊,总长度约为4 970  m;二是与人防通道合建的复合综合管廊,总长度为560 m;三是可兼具敷设管线、人防通道及观光旅游3种功能的多功能综合管廊,总长度为770  m。综合管廊位置示意见图1。

图1综合管廊位置示意

2 设计理念及总体设计


本工程设计始于2009年1月,当时尚无可依据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只能参考相关的规定要求。该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是古城区保护与改造的关键,街道现状繁复多样,场地局促,而规划标准较高,涉及的协调因素十分复杂。在综合管廊的设计过程中,多方多次征求了规划、消防、人防及各管线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尽可能减少投资的情况下,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管廊类型及断面设计、敷设管线布置、人防工程设计、旅游观光人员进出通道、管线进出管沟的条件设施、与地上总体规划和建(构)筑物及绿化设施等的配合、与沟外管线的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降水支护等等。

2.1与历史文化的辩证关系

对古城区的保护性改造提升,是传统文化肌理的延续与现代生活品质的改善之间的辩证统一。历史文化保护的主要任务是传承与还原古城区的传统风貌与历史遗存,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传承与创新并不对立,而是相互协调和包容的。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2.1.1理念的融合

倡导“宜居城市”的理念,古城区确定为以居住功能和文化展示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功能的综合发展模式。在物质层面,是保护古城区整体格局和文化遗存,强化历史风貌,以提升空间品质,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环境要素增加了古城区的吸引力;而在社会层面,则是改善古城区内居住生活环境,优化功能,提高生活品质,健全的市政设施为其中的居民提供较高的现代生活条件,综合管廊的建设是完善市政设施的重要方式。以人为本,“引进来,还要留得下”的人脉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无限活力。

2.1.2形式的协调

古城区的整体景观视线范围内,应强化古朴典雅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界面,弱化综合管廊及其他现代市政设施的元素符号,以保证改造还原总体风格。具体有以下3种手法:

(1)所有检查井、人孔、投料口甚至风井均作成隐秘式,不延伸出地面。施工完成后的井盖与路面的青条石铺装风格相统一,图2为通风口和人孔示意。


(2)其中一部分综合管廊人员主要出入口与临街建筑相结合,直接设在室内。

(3)另一部分管廊人员主要出入口直接设在街边,但其建设风格与背景建筑形成巧妙的协调统一。

2.2管廊总体设计

古城四周被东昌湖所环绕而导致地下水位较高。由于历史发展的限制使得道路红线宽度较窄,且道路两旁历史建筑遗迹以及古树较多,在道路两侧直埋敷设有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以及缆线管廊。为还原历史风貌,路面为青条石铺装。基于诸多设计条件,与有关方面多次对接,经技术经济的综合论证,确定管廊总体设计如下。

2.2.1管廊布局

考虑施工所涉及到的地下空间限制性利用等因素,本综合管廊断面形式设计为单舱矩形。将管廊设置于道路中间正下方,以满足道路两侧地块内建筑对公用管线的需求,也便于实现所有管廊在地下相互贯通的技术要求。四大街主要道路下为干支线混合管廊,次级街道路下为支线管廊。

2.2.2管廊断面

分析古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各种管线安全敷设与利用空间,确定普通综合管廊的断面净尺寸为2 m×2 m。与人防通道合建的复合综合管廊断面净尺寸为3  m×2.6 m,兼具旅游观光功能的多功能综合管廊断面净尺寸为4 m×2.6 m。

廊内一侧敷设给水管道及通信电缆,给水管在下,通信电缆在上;另一侧敷设热力管道,其上方预留热水及再生水管线安装条件;廊内中间考虑0.9  m的检修通道。

2.2.3廊顶覆土

为避免管廊施工开挖对古建筑及树木的影响,减少施工降水难度,缩短施工周期,节省造价,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廊顶高程。但道路结构和路下横穿管道等又必需留有必要的廊顶覆土空间。经综合论证,管廊顶覆土埋深为1.2  m。

本工程采用钢管桩支护的方式进行施工。虽成本较高,但有施工速度块、施工作业面较小、现场湿作业少、不需泥浆池、桩体尺寸小等多方面优势,对于该工程现状是比较适宜的方案,实际施工效果,反映良好。

原标题:给水排水 |聊城古城区综合管廊设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综合管廊查看更多>城市地下管线查看更多>地下综合管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