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暴雨突袭中水资源何处安放? “海绵”给了颗定心丸

2018-07-19 10:35来源:中国环保在线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水生态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入夏以来,暴雨突袭致使全国不少城市陷入“看海”窘境,也让海绵城市重回舆论视野。公开资料显示,旨在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海绵城市不仅可将骤时大量雨水合理利用,同时也可从根源上治理城市内涝。而其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连日来,全国强降雨模式,让多个内陆城市彻底开启了“看海”模式。平日里看花是花、看草是草,大道如砥,转眼间,大道成了“大河”,地铁站变为“水帘洞”。于是,实力吐槽雨大的戏谑也演变至2.0版本“今天的雨跟依萍找她爸要钱那天一样大”、“像贺涵去接被困高速上的罗子君那天那么大”、“像杉菜离开道明寺那天那么大”……

面对暴雨来袭,怎么应对?因暴雨事件有随机性和极端性,排涝工程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内涝治理规模的需求。不得不说,城市的排水系统如何,溢美也好,贬低也罢,在暴雨面前都只能让路。另据数据显示,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何不将雨水加以利用?值此背景,海绵城市概念的兴起让人看到了希望,并被视作城市内涝问题的解药。

而从长远来看,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正是多地在抑制城市内涝过程中要努力的方向。根据相关表述,“海绵城市”寓意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没有降雨的时候可以把水放出来,可用可排。换言之,也就是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打造“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的智慧治水新思路。实际上,海绵城市核心是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相当一部分的雨水自然积存到地面或者各种各样的“海绵体”中,可以降低产汇流的峰值,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聚集的可能性,减轻排涝压力,从而缓解城市内涝。更为利好的是,“化刚为柔”的治水方式,也将使得水患威胁转化成了城市改造更新的契机。

从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2014年出台海绵城市技术指南,再到2015年确定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不到两年,海绵城市概念不断升温。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城市新老城区要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努力消除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一般城市分三年每年投资4亿元。

但是现实很骨感,过快过急建设海绵城市,可能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事倍而功半。理想状态下的海绵城市就是为了帮城市消纳和利用雨水,但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时间过程。“现在我们提倡需要‘绿色’和‘灰色’结合。‘绿色’就是原有的自然条件,‘灰色’即人为的工程措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周玉文解释。

问题的症结仍在于建设并不到位,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城市生态系统。除了天然湖泊的蓄水排洪,人工的排水体系建设也是确保城市远离内涝的重要一环。目前,企业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给城市带来的效果比较乐观,业内专家则认为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是较难解决小概率的强降水形成城市积水的情况。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海绵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城市内涝积水问题也会日渐改善。

雨季刚刚开始,多地陆续上演的“看海”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开始。“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是上述《指导意见》勾画出的未来生态型城市图景。而无论如何,今夏的暴雨,都将让“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和实践离我们更近一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水生态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