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8-07-27 11:11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水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1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着力改善环境质量,2018年,各市、县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加快山体修复,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加大力度整治黑臭水体,修复利用废弃地,建设海绵绿地,完善绿地系统,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到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6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规〔2017〕59号)、《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黑发〔2017〕5号),结合我省实际,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以下简称“城市双修”)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城市双修”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改善环境质量,着力塑造特色风貌,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破解“城市病”等发展难题,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努力打造环境友好、和谐宜居、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北方现代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以增加民众福祉为目的,准确把脉城市现状问题,重点针对问题集中、矛盾突出、社会关注、生态敏感的地区和地段开展“城市双修”工作。

2.坚持统筹协调。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过程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统筹各方诉求,做好规划协调,落实“城市双修”工作计划。

3.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与建设阶段、发展实际和时代风貌要求,深入挖掘城市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乡土景观等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目标、任务,近远结合,逐步实施。

4.坚持保护优先。加强对城市重要的保障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设施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防止建设性破坏。

5.坚持经济可行。推进“城市双修”项目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经济可行性评估,提高可实施性。

(三)主要目标。

2018年,各市、县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开展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调查评估,编制完成“城市双修”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区城市设计,推进一批“城市双修”项目。到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初见成效,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特色风貌初显。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山体修复。各地要加强对城市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开山采石、破山修路等破坏山体的建设活动。开展对城市建成区内受损山体的摸底排查工作并建立受损山体台账,详细记录山体受损情况,分析受损原因,根据城市山体受损情况制定修复计划,采取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工程措施,消除受损山体安全隐患,恢复山体自然形态。保护山体原有植被,种植乡土适生植物,重建山体植被群落。在保障安全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多元的山体修复利用模式。

(二)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避免盲目截弯取直,禁止明河改暗渠、填湖造地、违法取砂等破坏行为。地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控源截污,强化排水口、截污管和检查井的系统治理,开展水体清淤。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市水系统。因地制宜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岸线和滩涂,恢复滨水植被群落。增加水生动植物、底栖生物等,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

(三)修复利用废弃地。各地要开展城市建成区内废弃地摸底排查工作,建立废弃地块台账,科学分析废弃地和污染土地成因、受损程度、场地现状及其周边环境,结合分析结果制定废弃地块修复计划,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改良土壤,消除场地安全隐患。选择种植具有吸收降解功能、抗逆性强的植物,恢复植被群落,重建生态系统。场地修复后,严格地块规划管理,对环境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已修复土地和废弃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建设遗址公园、郊野公园等,实现废弃地再利用。

(四)完善绿地系统。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努力修复被割断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湖的连接。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让绿网成荫,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9%,绿化覆盖率达到43%。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存量绿地品质和功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平方米。

(五)填补基础设施欠账。大力完善城市给水、排水、燃气、供热、消防、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加快老旧管网改造,有序推进各类架空线入廊。要加大对供水老旧管网改造力度,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20年,市政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要控制在10%以内。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到2020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城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其他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设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比重达到50%以上。按照“新城新区不许欠账、老城老区尽快补上”的原则,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开放一批,逐步建立完善“以固定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沿街公共建筑厕所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厕网络格局,特别要加大城市棚户区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厕所建设改造力度。在城市建设中要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到2020年,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商业网点、中小学、幼儿园、社区综合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养老助残、家庭服务、体育健身、物流配送等多层次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公园、广场、绿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加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适老性建设和改造,构建无障碍步行系统,加快布局社区智能快件箱,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公园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各类城区要结合自身实际,规划建设一批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迫切需要的公益性设施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衡化、便民化,带动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黑臭水体查看更多>水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