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技术正文

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原理与技术应用

2018-08-01 09:13来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作者:于焕云 崔江虎 乔江涛 刘传平 李芳柏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稻田镉砷污染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根据2014  年原环境保护部与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公报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中度污染占超标点位的94.3%。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风险。农产品中主要超标元素为重金属镉与类金属砷。所有粮食作物中,稻米的镉与砷超标率最高。稻田镉砷污染治理是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重点与难点。然而,大面积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难度大,国内外都缺乏成熟的技术。场地修复等工程技术虽实现了土壤污染物达标的治理功能,但需要中断农业生产,难以解决大面积的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需求。

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金属污染复杂性世所罕见,土壤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并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至达标水平并不能确保稻米安全达标。因此,必须突破国外既有理论和技术模式,研发农民可接受、政府可承受、产业可发展、易于大面积推广的技术。

基于生物地球化学理论,稻田重金属行为是水-土-气-生共同作用的地表过程。镉/砷等元素从土壤矿物至植物根表的迁移机制、从根至籽粒的转运机制,是关键科学问题。从基础入手,研发降低重金属从矿物迁移至根表的钝化技术、阻控可食部位积累重金属的生理阻隔技术,是阻控稻米镉/砷积累的有效途径。本文将重点介绍稻田镉/砷污染阻控的技术原理与应用效果。

1 阻控技术原理

1.1生理阻隔技术原理

镉、砷是水稻生长非必需元素,可借助铁、锌、锰、磷、硅等必需元素的转运通道进入水稻根部,并向上输送至籽粒中。涉及四个主要过程:根部吸收、木质部转运、跨维管束运输及韧皮部向籽粒迁移。目前已鉴定到多个转运蛋白参与控制水稻镉/砷的吸收转运及籽粒积累。

镉相关转运蛋白

水稻吸收镉的过程中,定位于根部皮层细胞外侧质膜上的OsNramp5 转运蛋白在转运锰的同时可高效转运镉,缺铁诱导的OsNramp1、OsIRT1  和OsIRT2  转运蛋白在促进铁吸收的同时也增强镉的吸收,锌转运蛋白OsZIP1和OsZIP3也可转运镉。水稻籽粒镉积累的关键过程是木质部向地上转运及韧皮部向籽粒输送。定位于根部和节内维管束细胞质膜上的OsHMA2是目前发现的木质部装载重要转运蛋白,在装载锌的同时也装载镉;定位于液泡膜上的OsHMA3转运蛋白则可将镉转入液泡中隔离,束缚镉向地上部转运;定位于节内维管束周围薄壁细胞的质膜上蛋白OsLCT1是目前水稻中发现的与韧皮部转运镉有关的重要转运蛋白,可促进镉向韧皮部装载;另外还发现在韧皮部伴胞中表达的OsLCD转运蛋白也与镉向籽粒输送密切相关。

砷相关转运蛋白

分为砷(Ⅴ)和砷(Ⅲ)两类转运蛋白。氧化条件下,土壤砷主要是五价砷As(Ⅴ),通过磷的转运通道进入水稻细胞内,As(Ⅴ)的吸收主要通过磷酸根转运蛋白OsPT8  介导,砷(Ⅴ)进入细胞后可被砷酸盐还原酶OsHAC4、OsHAC1;1 和OsHAC1;2  还原成As(Ⅲ),从而通过As(Ⅲ)的转运通道进行转运和再分配。还原条件下,土壤溶液中砷主要是As(Ⅲ),主要通过硅的转运通道进入水稻各部位,As(Ⅲ)主要通过竞争硅转运蛋白OsLsi1  通道进入根系,定位在水稻根系内外皮层细胞的远中柱端,从而将根部细胞外的As(Ⅲ)转入细胞中,由OsLsi2  装载到木质部中进而输送到地上部。赵方杰等研究发现,过量表达水通道蛋白OsNIP1;1 和OsNIP3;3  能降低砷向木质部的装载和在水稻地上部及籽粒砷积累。

生理阻隔技术就是调节与稻米镉/砷积累相关的生理过程,抑制水稻对镉/砷等毒害元素的吸收、转运、积累,提高其解毒能力,从而降低稻米中镉/砷含量。目前报道较多的主要为硅、硒和锌营养调控可有效降低稻米镉/砷的积累;此外,铁、锰、硫和植物调节剂也具有类似的调节功能。其中,硅营养提高农作物对镉/砷抗性方面的研究较多。

为了提高硅、硒等营养元素的生理阻隔效果,降低实施成本,通常采用叶面喷施。针对硅营养调控,为了避免钠、钾等碱金属离子干扰,采用水热合成与电渗析相结合的方法,去除碱金属离子,制备成粒径较小的纳米硅溶胶,可实现硅营养生理阻隔技术的产品化。我们采用悬浮细胞体系研究发现,纳米硅溶胶的粒径尺寸是影响水稻细胞吸收镉的关键因子,硅溶胶粒径越小,硅与镉离子的结合位点越多,对镉离子结合能力越明显,从而其抑制水稻细胞吸收镉的效果越显著。硅/硒降低水稻镉/砷积累的机理为(图1):硅可降低水稻镉吸收基因OsNramp5  和转运基因OsLCT1 的表达,并提高镉解毒基因OsHMA3  的表达,导致大部分镉束缚在细胞液泡内,通过共沉淀作用将镉固定在细胞壁,从而定向调控水稻对镉的吸收与转运。由于As(Ⅲ)主要通过硅转运通道进入水稻,硅可以竞争性地抑制As(Ⅲ)的吸收,并抑制水稻硅转运蛋白OsLsi1、OsLsi2  和OsLsi6 的表达,从而降低水稻对砷的吸收与转运。

硒也具有与硅类似的生理阻隔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硒能提高水稻木质素合成基因OsPAL、OsCoMT、Os4CL3  的表达,提高水稻细胞的木质素含量、细胞壁厚度和机械强度,有利于镉/砷在细胞壁上的沉积与固定。必须注意的是,硒适量有益,过量有毒,且适宜的范围很窄。一般地,硅与硒配合施用比单施效果好。

另外,我国稻田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土壤强烈风化、淋溶,脱硅富铝化程度高,有效硅含量均较低,缺硅土壤比例高达70%以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稻田有效硅含量与水稻植株中镉/砷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一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也决定了水稻硅营养调控是降低水稻镉/砷积累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我们研发了硅溶胶、硒复合硅溶胶、稀土复合硅溶胶等产品,田间应用结果表明,这些产品均可有效缓解镉/砷的毒害效应,并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镉/砷积累。

1.2土壤钝化技术原理

稻田镉/砷从土壤颗粒表面至水稻根表的迁移过程,是决定其有效性的关键。这一过程与其形态、价态有关,受土壤的酸碱性质、氧化还原状态决定。一般地,随着土壤pH  值的升高,重金属镉的移动性逐步降低,而类金属砷的移动性逐步升高;随着土壤Eh  值的升高,重金属镉的移动性逐步升高,而类金属砷的移动性逐步降低。可见,稻田镉/砷行为受pH-Eh  影响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效果,这是稻田镉/砷钝化技术的难点。

镉是我国稻米超标最为严重的元素。因此,土壤钝化技术大多是围绕钝化镉而研发的。通过向土壤施加碱性物质或者具有较大吸附容量的矿物材料,使土壤中镉与这些材料发生吸附、络合、沉淀、离子交换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降低镉的可溶解性与转移性。早期研发的镉钝化功能材料主要以无机材料为主,包括石灰、碳酸钙等石灰性材料,海泡石、沸石、膨润土等黏土矿物,羟基磷矿粉等磷灰石族矿物;后期研发主要为腐植质、生物炭等有机材料、微生物菌剂;以及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微生物菌剂的两两组合或三者组合的复合材料。然而,以提高土壤pH值为切入点的钝化技术,将造成砷活化等次生环境问题。因此,研发稻田镉/砷同步钝化技术是实现钝化技术环境友好的关键。

铁是稻田土壤中最为重要的氧化还原活性元素,在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性。稻田铁循环是连接碳氮养分循环与镉/砷行为的枢纽,可高效定向调控镉/砷活性、抑制稻米镉/砷积累。具体原理(图2)为:(1)铁还原等微生物作用下,氧化铁被还原为Fe(Ⅱ),同时铁还原过程消耗土壤H+,导致pH  升高,促进Cd  固定;(2)砷氧化微生物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As(Ⅲ)氧化为As(Ⅴ),同时硝酸盐还原产物亚硝酸盐化学氧化亚铁为三价铁矿物,促进砷的固定;(3)吸附于氧化铁表面的亚铁,可催化氧化铁晶相转变产生氧化能力较强的新鲜态三价铁,然后化学氧化As(Ⅲ)为As(Ⅴ),从而促进砷的固定;(4)微生物作用下,硝酸盐还原耦合Fe(Ⅱ)氧化生成氧化铁,吸附固定作物可利用态Cd  和As(Ⅴ);(5)水稻根际泌氧,与Fe(Ⅱ)发生类Fenton 反应,促进根表铁膜形成,进而吸附固定作物可利用态As 和Cd。

基于以上原理,我们研发了铁基生物质炭材料用于同步钝化土壤中镉/砷,该技术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碳化的方法在制备生物质炭的过程中加入含铁化合物,将铁以特定比例掺杂,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铁基生物质炭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缓释性铁基生物质炭、铁硅硫多元素复合生物质炭及铁基腐殖质复合材料,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均可实现镉/砷同步钝化。

2 阻控技术应用

2.1生理阻隔技术应用

2013—2016 年,我们在广东、湖南、广西三地开展了为期4 年的生理阻隔技术应用效果的大田试验。在水稻分蘖盛期及灌浆期以7500 mL˙hm-2  的用量喷施生理阻隔剂“降镉灵”(含20%  SiO2)。成熟期采集水稻样品,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稻米中镉,高效液相色谱和原子荧光联用测定稻米中无机砷。总体上,生理阻隔技术应用可显著降低稻米中镉/砷的含量(图3)。相比对照,施用生理阻隔剂后,稻米镉、无机砷含量均值从0.59、0.21  mg˙kg-1 降至0.32 mg˙kg-1 和0.15  mg˙kg-1,降幅分别为45%和27%;按水稻的种植季节分,施用生理阻隔剂后早稻和晚稻的稻米镉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而稻米砷含量与对照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晚稻的稻米砷含量显著低于早稻(图  3)。按稻米镉/无机砷含量≤0.4 mg˙kg-1(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稻米镉/砷限值的2 倍)为轻度污染,0.4~0.6 mg˙kg-1 为中度污染,大于0.6  mg˙kg-1 为重度污染的标准划分,在广东、湖南、广西三地开展的生理阻隔技术应用大田试验样点的稻米镉29%为轻度污染,16%为中度污染,55%  为重度污染;稻米砷为轻度污染。施用生理阻隔剂后,轻度、中度及重度污染的稻米镉含量均值分别从0.28、0.49、0.82 mg˙kg-1  降至0.17、0.30、0.47 mg˙kg-1,降幅分别为39%、38%  及43%,与对照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且轻度污染的稻米镉和无机砷施用生理阻隔剂后均有80%的稻米达到国家食品卫生标准中稻米镉/无机砷限值(0.2  mg˙kg-1)(图3与图4)。

此外,我们委托原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施用生理阻隔剂后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蛋白质及长款比等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施用生理阻隔剂对稻米品质无显著影响。

原标题:稻田镉砷污染阻控原理与技术应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稻田镉砷污染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