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8-08-30 14: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海拔1500米以上绝对保护,1500米以下加强保护的格局开展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在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区域开展长期监测;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在秦岭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野生动物走廊带。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及控制,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和预警应急防治系统;在人类活动强度较大、保护措施未得到严格落实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减贫示范点。

(四)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与管理,通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规划空间布局,做到土地用途有效管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建立适合地区特点的生态经济系统;依托现有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施对典型区域的动态监测、重点区域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严格执行各类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使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开展地质保护宣传,严格执行新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加大对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搬迁避让或治理工程,消除或减少地质灾害威胁。

(五)湿地资源保护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实施湿地污染控制、湿地的恢复与治理措施,恢复秦岭湿地生态功能和支撑系统;通过加强湿地监测、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综合管理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矿产资源保护

制定落实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和企业责任机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生态环境管理监督机制;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健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排放监测体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退出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促使现有的矿产开发企业退出保护区。

(七)人文资源保护

坚持“传承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开展文物古迹、宗教遗迹、古村古镇、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普查工作,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管理办法和宣传措施,实施重点人文资源发掘保护工程;坚持“原真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历史资源,结合河湖水系、山脉等地形地貌,树立历史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理念;坚持“整旧如旧为主,配套发展为辅”的原则,深刻挖掘文化内涵。

(八)旅游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旅游规划,制定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见,规范旅游区、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经营行为;将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功能与游览功能严格分开,保护旅游资源,防止因旅游资源无序和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防止优质旅游资源受到建设性破坏;提升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秦岭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

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秦岭保护区传统产业绿色化,全力打造低碳化、高附加值、高技术的绿色产业体系;以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突破点,不断完善相关建设工程,带动区域绿色经济整体发展。

(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建设生态型休闲农业产业带为发展目标,以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业为发展重点,以环山路沿线为纽带,以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经营产业化、农业功能多元化、农业设施现代化、农业发展科技化、生态环境优良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农业生产、城乡统筹和生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全力打造秦岭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

按照“全面保护,点上利用,组团开发”的功能布局要求,打造秦岭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实行统一管理、联合经营、整体推介,发挥秦岭生态、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优势,以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古迹为依托,遵循“突出地域特色”、“集中功能单元”、“强化区域协调”和“合理要素配套”的布局原则,整合保护区旅游资源,实现秦岭区域立体、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

认真做好游客流量流向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工作,优化不同区域道路交通架构,引导游客有序观光,彻底解决节假日秦岭域内道路拥堵问题,进一步减轻秦岭区域保护压力,实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局面。

在未来5年内,建成良性的生态旅游体系,不断提升秦岭各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等级和品牌价值。以点带面,启动重点景区建设与提升工程,形成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实现太白山旅游观光区、楼观台旅游度假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终南山文化产业区、汤峪温泉旅游度假区、临潼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合理连接贯通。

(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区内土地适宜性和区位条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产业方向,指导各村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完善小城镇道路、绿化、排水、亮化等设施及村庄道路硬化等项目,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制定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激励明显和可操作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加大旅游、绿色产业和扶贫开发等资金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美丽乡村重点示范镇建设规划,推进重点示范镇、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加强对生态镇、村及生态园区建设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评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试点创建工作,为秦岭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基础。

推进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秦岭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建设规划中,必须明确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指标。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采用规定的建筑形式,执行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标准,推广使用绿色建材,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四、完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数字秦岭信息中心。配置“数字秦岭”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完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设施,对秦岭地理、地质、生物、水资源、湿地、植被、土地、矿产、旅游资源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实现秦岭数据处理、公共信息服务、资源环境监测、灾害防控预警等多项功能的数字化,为秦岭生态保护、减灾防灾方法、手段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不断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水平。

实施生态敏感区改道工程。对域内108国道、210国道和312国道生态敏感地段实施改道,促进秦岭北麓黑河、沣峪等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安全。

构建秦岭慢行系统。坚持以人为本、低碳生活,倡导 “慢生活”、“绿色交通”等健康环保的休闲方式,推进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166公里复合型生态慢行系统建设工作,完善步行道、自行车道等综合慢行道系统、保障绿道服务设施的驿站系统以及信息、指示、规章、安全警示等的标识系统,开展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实施环山路全段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优化提升,打造秦岭生态旅游绿色走廊。

第五章 生态保护工程

为实现规划目标,加紧落实秦岭自然资源保护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绿色产业发展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四大类工程。工程投入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为主,市政府区别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支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一、重点资源保护工程

(一)植被资源保护工程

1、水源涵养功能区植被保护工程

重点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森林资源管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积极开展人工造林,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和涵养水源功能,确保西安市主要水源地生态安全。规划期完成封山育林15702公顷、森林抚育10632公顷、低效林改造11637公顷。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