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陕西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2018-08-30 14: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陕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 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强法律法规间的衔接。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法律法规,加快秦岭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建立完善的执法和监管体制。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建立市-区(县)-乡(镇)三级秦岭保护执法监管网络,完善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惩处。各级秦岭生态保护机构上下联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制度,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对资源开发、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督。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健全秦岭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秦岭生态区建设和管护,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湿地保护,建立生态建设与修复长效投入机制;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建立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等生态补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基于纵向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于破坏者付费的生态损害补偿制度;配套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制度,完善生态保护修复资金使用机制。开展生态服务评估和生态损害评估(定损),针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比例。

健全秦岭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提高矿区企业集中度;有计划、有步骤地促使秦岭范围中现有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除国家开发外,禁止审批矿业开发新项目。

完善秦岭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和预警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划定秦岭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空间开发边界,建立区域生态功能综合评估机制,强化对区域生态功能稳定性和提供生态产品能力的评价和考核,定期评估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动态变化。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监测,提升生态功能区监控管理手段,增强保护的主动性,加强综合预警研判,保证秦岭生态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组织机制

强化统筹协调。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有关用途管制职责,逐步统一,建立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秦岭保护的工作格局。通过行政领导、法律干预、生态补偿、综合考核等手段,实现规划、执法、资金等一体化管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一监管,全面形成政府负责、管理机构组织、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公众参与、统一监管的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规划目标落实机制。列出秦岭“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年度任务清单,明确目标、主要任务要求,落实到部门。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年度目标责任制,强化考核监督;健全规划目标评估机制,确保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

健全秦岭生态环境问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秦岭保护建设责任制,明确分档分级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秦岭生态保护的行政行为能够落实和追责;推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创新,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晋升审计,实行生态考核“一票否决制”,探索建立秦岭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加大秦岭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政府有关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批复,落实好涉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和政策性补助,专项用于建设和完善秦岭生态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生态资源保护投入,提升秦岭环境。

加大财政扶持。研究新形势下中央、省市政策,构建资金补偿为主,技术、政策、实物补偿为辅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合理使用西安市秦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将基金切实用于保护公益林的防火、防虫、补植、抚育等管护工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应当与中央、省级补偿基金配套使用,用于对重点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直接管护、村级组织监管费用以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

拓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鼓励发行地方政府环保债券、BOT 、TOT等方式,促进秦岭生态基础建设。

五、积极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编制实施“秦岭生态保护精英计划”、 “秦岭保护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培育机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秦岭保护发展智库”,建立一批秦岭保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素质能力,积极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发展,以能力创新为导向,形成全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以专业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绩效、能力为导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深化人才选拔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优化岗位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服务氛围,加快各类人才建设步伐,促进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六、重视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秦岭生态保护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秦岭保护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开展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秦岭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搭建科研平台,深化课题研究,以科研项目带动秦岭资源保护的利用价值研究,形成全面的秦岭保护发展研究体系。

以国际化视野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加强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国在秦岭保护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发扬合作共赢精神,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装备和管理经验,把绿色发展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建设。

七、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秦岭保护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秦岭保护意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关系、支持、参与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建立研学教育基地,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我市中小学生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之中,每年接受二次秦岭生态保护教育。将秦岭生态文化作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创作作品,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秦岭的各类环保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健全听证、舆论、公众监督,动员全社会参与秦岭保护。对秦岭内的项目审批、实施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关组织可对污染秦岭生态环境等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广泛聚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引导和扶持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陕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