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政策正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8年度报告

2018-12-06 15:42来源:北极星大气网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治理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海洋领域。2017 年,国家海洋局编制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沿海有关省(区、市)先后出台省级海洋主体功能规划。发布《2017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全面评估了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状况,为沿海地区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进一步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启动“湾长制”试点。 2017 年,国家海洋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制订《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向海洋领域累计投放贷款近 1700 亿元,沿海各省(区、市)共设立各类海洋产业基金 3200 亿元。

气象领域。完成全国所有区县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累计完成 35.6 万条中小河流、59 万条山洪沟、6.5 万个泥石流点、28 万个滑坡隐患点的风险普查和数据整理入库,组织完成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风险区划图谱的编制和应用。印发《基层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指南》,开展基层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试点 897 个,实现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五有三覆盖”。加强城市防涝,为 83 个城市排水防涝设计开展了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或者暴雨雨型设计。加强气象保障能力建设,编制完成 2016 年度《全国生态气象公报》,出版《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报告》,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救灾领域。2017 年 7 月,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和原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及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用于支持应对农业灾害的农业生产救灾、应对水旱灾害的特大防汛抗旱和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质灾害救灾。水利部汛期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有效防御江河洪水,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洪水预警 755 次,启动应急响应 27 次,派出 420 多个工作组赴水旱灾害一线,支持地方做好抗洪抢险和抗旱减灾工作。2017 年,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 17 次,紧急调拨近 3 万顶救灾帐篷、11.6 万床(件)衣被、3.1 万条睡袋、6.9 万张折叠床等中央救灾物资,帮助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2017 年,国家海洋局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工作方案》,对做好新时期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8 年 1 月,中国气象局发布《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明确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七大行动”。

(二)加强适应基础能力

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治理骨干工程建设,推进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流域区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全力抓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治理中小河流 2 万多公里,开展 5400 余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 13 个重点涝区 37 个易涝片排涝能力建设。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17 年以来,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2.4 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 600 条。加强防火能力,全国县级以上草原防火机构达 1148 个,应急队伍 7000 余支,专兼职扑火人员 19 万余人,年均出动火灾隐患排查人员近 2 万人次,火灾 24 小时扑灭率保持在 95%以上。

提高科技能力。持续开展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研发,继续开展气候变化预估研究,开展综合影响评估模型研发,中国区域平均温度、极端温度变化的监测归因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建立异常大风、降水对中国近海生态环境影响的准业务化试运行的预评估系统和示范海湾的决策支持系统,完善了北极海冰业务预报系统,继续推进海岸过程研究与海滩防护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基于卫星遥感的陆源入海碳通量与扩散的动态监测示范系统。加强卫星雷达立体监测产品分析与应用,提高环境气象预报精细化水平。

建立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印发《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健全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完善大江大河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水量应急调度预案,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和人工监测站点 1021 个。组织开展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科学调查,在试点城市开展儿童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测预警服务。

三、地方行动

2017 年以来,国家低碳省市试点继续稳步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同时各地区也积极探索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和碳排放达峰路径,近零碳排放、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低碳产品认证示范、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等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深入。

(一)各级试点示范

低碳省市试点稳步推进。2017 年 1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在 45 个城市(区、县)开展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要求各试点明确目标和原则、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创新经验和做法、提高低碳发展管理能力,低碳省市试点总数达到 87 个。

低碳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以来共有 22 个省(区、市)开展 400 多个低碳社区试点,其中,多数省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实施工作方案,北京、上海、河北、江西、湖北、广西、陕西等地发布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的评价指标或试点方案编制指南;部分省份出台了相配套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在结合已完成的低碳示范社区遴选和创建的工作基础上,遴选了 4 个低碳示范社区,并开展第二批低碳社区试点创建工作。

(二)地方自主低碳发展创新行动

各地方积极开展低碳发展探索创新,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在各省(区、市)编制“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安康、武汉、六安、成都、柳州、青岛、玉溪、银川、合肥、沈阳、三亚、共青城、常州、嘉兴、广元等试点城市编制并发布本市低碳发展规划或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衢州等城市建立市县两级常态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机制;北京、镇江、武汉稳步推进固定资产项目投资节能审查中的项目碳排放评价机制;兰州在国内首创建设了涵盖环保、节能、资源、交通、低碳等领域的“1+5”低碳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开展低碳发展促进法研究;广东、武汉、长沙、深圳、洛阳、成都等省市持续开展碳普惠制度探索。

(三)多地区积极推动碳排放达峰

截至 2018 年 6 月,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云南、甘肃、新疆等 9 省(区、市)在其发布的省级“十三五”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实施方案或规划中提出了明确的整体碳排放达峰时间,其中,北京提出 2020 年并尽早达峰、天津提出 2025 年左右达峰、云南提出 2025 年左右达峰、山东提出 2027 年左右达峰。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提出碳排放量在 2025 年前达到峰值。还有部分省(区、市)虽未针对省域整体提出达峰时间,但根据各自省情,针对重点地区、试点城市或重点行业提出了峰值目标,并开展了碳排放达峰相关研究,如江苏提出支持苏州、镇江优化开发区域在 2020 年前实现碳排放率先达峰,广东提出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争取在 2020 年达峰,江西提出力争部分重化工业 2020 年左右实现率先达峰,四川提出部分重化工业 2020 年左右与全国同行业同步实现碳排放达峰。此外,大部分低碳试点城市也在各自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具体的峰值目标,截至 2017 年 10 月,共有 73 个低碳试点省市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包括第一、二批 28 个试点省市和全部 45 个第三批试点地区。

(四)其他领域试点示范

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就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的主要思路、基本原则、实施方案、配套政策等开展研究和实地调研。多个地方积极推进相关工作,陕西、广东、浙江等地方启动了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相关工作,广东、浙江、海南等地对相关示范项目进行了筛选和评估。

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2017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 28 个地区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2017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分别在丽水市和常德市举办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国际研讨会,各省市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主管部门、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参会,共同分享经验,探讨试点城市建设思路。

推进 CCUS 试验示范。稳步推进 CCUS 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示范,2017 年原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与亚行签署《中国筹备大型 CCUS 示范技术援助项目谅解备忘录》,开展 CCUS 示范战略和技术经济评价,并为延长石油集团年捕集 100 万吨二氧化碳的大型项目提供可行性研究支持。华润集团和中英(广东)CCUS 中心于 2017 年联合启动了华润电力海丰电厂碳捕集测试平台项目,并于 2018 年正式开工;神华集团完成基于富氧燃烧的百万吨级碳捕集燃煤电厂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技术研发。据初步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全国已建成或运营的万吨级以上 CCUS 示范项目约 13 个。

四、全社会广泛参与

2017 年以来,中国政府加强引导,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提升公众意识,鼓励企业和公民积极行动,形成多方参与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

(一)政府主动引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节能降耗保卫蓝天”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单位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和“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全国低碳日主题宣传活动,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北京冬奥组委等积极协助举办相关活动。倡导公众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动员公众广泛参与低碳行动,培育引领低碳新风尚。教育部举办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开展“节能校园,你我共建”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实践活动中去,提升广大青少年低碳环保人文及科学素养。科技部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提升全社会使用节能低碳创新产品的自觉行动意识。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绿色建筑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利用宣传栏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宣传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技术措施及生活小常识,提高居民绿色生活意识。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 2018 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积极推广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理念和举措。商务部发布《关于做好 2018 年绿色循环消费有关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关于推动绿色餐饮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展绿色商场“减塑”倡议,推动绿色餐饮发展。国管局组织开展第五期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远程培训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示范引领——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宣传展示”活动,发布百栋公共机构建筑合同能源管理改造项目清单和公共机构绿色出行倡议,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二)公众广泛参

与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联合举办“2018 年低碳中国行”活动,宣传地方优秀低碳发展案例,加强社会各界对低碳发展的认识,推动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国家信息中心等机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走进伊犁”科学考察与公众科普活动,从科学角度见证气候变化,面向公众宣传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举办第八届“绿化祖国•低碳行动” 植树节公益活动,以碳汇造林的创新方式,推动全民义务参与气候变化行动。在 2018 年美国加州举行的全球气候行动峰会上,老牛基金会等 10 家公益组织、基金会、研究机构联合发起“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倡议。原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举办环保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班,提升环保系统干部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认识。深圳标新科普研究院举办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全球征集影视作品,提升公众气候变化意识。自然之友创办低碳展馆,引导公众关注低碳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气候变化查看更多>全球气候治理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