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评论正文

图文实录|生态环境部2019年新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

2019-01-21 10:25来源:生态环境部微博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将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期,请问贵部对行业深度治理是如何考虑的?如何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刘炳江:推进工业行业深度治理是有效降低全社会污染排放、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分类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

第一个重点是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目前,很多钢铁企业积极响应蓝天保卫战要求,已经在开展超低排放改造,钢铁行业深度治理将是2019年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

第二是推进重点区域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通过加严排放限值,推动行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下一步将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其他区域。

第三是推进VOCs治理。VOCs治理工作量大面广,前面已经说了,排放标准将陆续发布,去年完成了2.8万家治理工作,今年将继续推进,既是为了解决臭氧问题,也是为了PM2.5。

行业深度治理不会铺的面非常大,重点在重点区域抓好这些工作。

对于污染治理工程,包括VOC治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同等规模钢铁企业,有的花几个亿,有的仅几千万,治污工程的基础硬件配置达不到要求,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环保服务行业要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在同一个行业中,不能因为对环保投入高、运行好、环保成本高而不挣钱,而让那些投入少运行差的企业多赚钱,首先要解决这个方面配置问题。

第二从市场角度来说,培养一批业绩好、声誉高、有治理能力一些治理公司,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机会,让他们去把这个市场做大,培养国家级的大的环保治理公司,同时也是服务公司。

另外,我们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包括出台技术指南、工程规范等。谢谢。

55.8万个农用地详查点位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工作已完成

澎湃新闻记者:《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1月1日起正式实施,请问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贵部已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安排?

刘友宾:为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纲领。近年来,国家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土十条” ,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扎实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截至2018年12月2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完成55.8万个农用地详查点位、69.8万份详查样品的采集制备与分析测试工作,并上报农用地详查初步成果。

二是源头治理。“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超额完成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7年减少15%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我部印发《关于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意见》,要求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坚决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管控风险。原农业部会同我部在江苏、湖南、河南3省部署开展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工作;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休耕30万亩。各地积极探索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如将受污染耕地转型发展花卉苗木或种桑养蚕等,实现安全利用。

四是织密法律标准网络。《土壤污染防治法》已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我部发布并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会同原农业部发布《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试行)》),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好摸底工作,抓紧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着力推进安全利用,有针对性治理污染农用地。二是进一步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重金属污染区域,严厉打击涉重金属非法排污企业,切断重金属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降低粮食重金属超标风险。三是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用途,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谢谢。

多国治理经验表明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 本地排放治理尤为重要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韩国有一些媒体又在集中报道所谓“中国大气污染影响韩国”,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在同一空气流场内,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区域各城市的污染物存在相互影响。这也是我国确定重点区域,开展联防联控的理论基础。但对于相互间传输影响的定量化分析等问题,还需要在科学层面达到共识。多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开展了良好的环境合作,为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中韩两国的环境专家保持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并与日本科学家一道,开展了东北亚空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项目。

我国空气质量持续大幅改善,2013年以来,中国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40%以上,而根据公开的监测数据,韩国首尔市PM2.5浓度基本稳定且略有上升。前段时间,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联合韩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研究,揭示了首尔都市圈的排放清单对NOx的排放量有明显低估。

多国治理经验表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大城市的本地排放治理尤为重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大气污染,环境空气质量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我们在治理污染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应对环境问题,应该在立足治理本地污染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和全球合作。中国愿积极继续参全球环境治理进程,分享相关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亚太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将充分考虑现有技术可达性

新华社记者:近日《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了,之前督察回头看的时候宁夏有一家制药企业因为恶臭扰民的问题被公开通报。企业最后决定整体搬迁。请问恶臭污染治理难度大不大?标准可行性怎么样?

刘炳江:恶臭污染是典型的扰民污染,人民群众投诉比较多。对于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现在已经收到了一些反馈意见。你所提到的宁夏这家制药企业就是典型的在原料药制造发酵过程中有恶臭污染物排放,致使周边群众难以忍受。

目前我国恶臭污染物控制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已经从单一处理向多种技术组合式应用处理发展,恶臭气体的去除率有较大提高,能够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目前标准的修订已充分考虑现有技术的可达性,是基于现实可达的,我们还会在充分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专家座谈会,不断完善恶臭标准。谢谢。

谈临汾空气质量排名垫底:重污染企业多、污染排放量仍处高位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中,我们看到临汾市位列倒数第一,请问排名垫底是因为不努力还是因为之前的数据有问题?另外,最近河北省提出,有一些城市要退出钢铁业,请问这将对“2+26”城市大气治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炳江:临汾市2018年开展了大量工作,二氧化硫浓度最高从1000多微克/立方米降到400微克/立方米,高值明显降低,但是由于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加之重污染企业多、排放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处在高位,导致2018年排名倒数第一。此外,临汾监测数据造假,触及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关部门已对此严肃处理,涉案人员也受到法律制裁。

贺克斌:刚才提到河北一部分城市要退出钢铁业,我想这对“2+26”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相比汾渭平原或周边城市,河北面临的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应该是最早的,从2013年以来《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河北的城市应该说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程度最早,所以倒逼治理的启动时间也相对早一些。一些城市在污染源的减排排序上已经把产业结构问题摆上了日程,因为末端减排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也拿不到更多战果了,所以把治理重点从末端治理变为结构调整,我认为这是标志性的。我们都知道河北钢铁工业比较集中的,但是钢铁工业的结构改变或者退出,它的减排不仅仅是钢铁本身,还有企业内部的无组织排放减少,以及相关能耗,就是燃煤的影响,还有企业物流,包括产品原料的运输,这是一个结构性调整。通过攻关项目一市一策关于排放源的分析,使得地方领导逐渐看到抓结构优化调整,可以带来的减排量对空气质量影响的收益预期。所以我认为这对其他城市在攻坚战里面逐渐的从末端减排走向结构调整,还是有示范意义的。

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行政手段会逐渐弱化,经济手段会更加增强

21世纪经济报道: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数据非常可喜,增长4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发挥好经济手段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请问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炳江:先说大气方面,这几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大气污染力度都很大,逐年增加,去年达到200亿,是这几年来最多的一年。如果没有大气专项资金,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撬动不了,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范围从原来12个市增加到35个市,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清洁能源替代。

今后,行政手段会逐渐弱化,经济手段会更加增强。据我所知,财政资金、债券、基金现在都在运作,企业投入、政府资助比较到位,这些方面我觉得你的判断是对的。

更新发布31个省级环境部门发言人名单:欢迎媒体朋友们联系他们

新京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一下贺克斌院士,2018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中,天帮忙因素占了多少比例?2019年气象条件预估情况怎么样?第二个问题问一下刘友宾司长,去年发生的福建泉港碳九事件、河北曲阳事件等,暴露出环保舆情应对还存在一些问题,请问今年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考虑和安排?

贺克斌:我们讲空气质量改善两大因素,人为减排和气象条件影响。大家可能也听到过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的提法。2017和2018年这两年,整体上气象条件在空气质量改善中是处于一个助推作用的。大家可能还记得2017年的1月份有一个连续的重污染过程,那个时候气象条件比较差的,2018年的头三个月相对来说气象条件是有利的。刚才刘司长讲到了,2018年10月以来与2017年同期相比,气象条件是变差的,特别是11月。

去年我曾经讲过2017年跟2016年比,改善幅度里面人占了70%,天占了30%。按照2018年跟2017年来比略好一些,通过空气质量模型和气象综合指数分析,初步的结果,浓度下降人的努力占了三分之二左右,天的帮忙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谢谢。

刘友宾:我们高度重视新闻发布工作,把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工作的时候把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一并安排,一并要求。2017年,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明确要求省级环保部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向媒体和公众提供环境信息,解读环保政策,回应社会关切。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上,李干杰部长明确要求,要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代媒介素养和舆论传播引导专业化能力。对于涉及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政务舆情,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快速反应,主动回应,决不能让谣言跑在真相前面。在刚刚闭幕的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干杰部长再次强调,要不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

2018年1月,我部首次向社会公布31个省级环保部门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名单。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积极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31个省级环保部门全年组织开展新闻发布活动286场,各地新闻发言人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走上发布台,向社会公众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工作进展,回应公众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切。此外,一些地方不断丰富新闻发布形式,如开设“环保曝光台”、组织媒体“伴随式”采访、组织环保厅长与网友“面对面”座谈等,还有一些地方通过培训、评选、考核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新闻发布工作。

但是,我们清楚认识到,生态环境系统新闻发布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一些地方新闻发布工作还存在不规范、不及时、不主动等问题,新闻发布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不愿说、不善说、不敢说等问题还存在。一些舆论热点还没有能够及时、有效回应,个别省份至今还没有按照要求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督促各级生态环保部门继续完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2019年要求省级生态环保部门至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有条件的地方召开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同时,要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我们将发布更新后的31个省级生态环境部门新闻发言人名单,欢迎媒体朋友们及时和他们联系。谢谢。

进一步加大力度控制VOCs 推动改善PM2.5浓度同时把臭氧浓度降下来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近期美国哈佛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布了一个联合报告,提出臭氧上升跟PM2.5治理是有关联的,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刘炳江:谢谢你的提问,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哈佛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联合发表一篇论文,主要观点是中国的PM2.5浓度下降40%以上,由此导致臭氧浓度上升。我也问过国内专家,大家基本上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是两方面的原因:臭氧的前体物主要是VOCs和氮氧化物,这两种物质在强光照、高辐射,以及强氧化性的情况下容易生成臭氧,如果PM2.5浓度过高,光照和辐射就会减弱,不利于臭氧形成,反之,会导致臭氧浓度上升。第二,PM2.5浓度降低,使得反应活性物质的吸附量减少了,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加,有利于VOC和氮氧化物转化成臭氧。

这个问题提醒我们在重视PM2.5的同时,还要协同治理臭氧。关于VOCs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末端控制标准都会陆续出台。因为VOCs既可能转化成PM2.5,又是形成臭氧的前体物,控制它是一箭双雕。我们会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改善PM2.5浓度的同时把臭氧浓度降下来,谢谢你的提问。

刘友宾:各位记者朋友,中国人民的传统佳节春节马上就要来临了,在此,感谢各位在过去一年中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持,提前祝大家新春吉祥,阖家安康。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蓝天保卫战查看更多>污染防治攻坚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