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报道正文

2019年京津冀大区绿色发展的发力点 指明河北的发展方向

2019-02-27 16:48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耿建扩、陈元秋、覃庆卫、王斯敏、张胜、李晓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京津冀大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读:京津冀大区域仍然存在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一些重化工企业无良偷排、生态系统日渐退化等环境问题,影响了高端产业发育和创业环境改善。站在京津冀一盘棋的立场,需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联防联控环境污染。研究制定京津冀整体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筹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加快推行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跨界的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突出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二是以治理PM2.5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实施源头管控,强化重点领域治理,推进能源清洁化,确保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治污技术改造或转型提升。通过产品转换、产业置换和产能替换来根本解决排放问题。河北省要实现绿色崛起,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以雄安新区为主中心,积极参与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和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整合省内外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以支持绿色发展。此外,河北地域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因此,还要把绿色经济的全面性和差异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河北应当加快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的能源跨越式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河北作为三地中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要围绕“绿色+”做足文章。此外,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滨海旅游事业。

本期嘉宾

北京大学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杨开忠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 孙佑海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研究中心主任 陈璐

1.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协同共建机制进一步强化

光明智库:近5年来,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新经验和新机制?取得的成效如何?

孙佑海:经验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探索形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新机制;二是合力构建京津冀区域共治新格局;三是协同推进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司法合作新模式。

京津冀生态环保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多项环境法强化出台。例如,北京市先后制定和修改了《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北京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天津市相继出台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改了《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天津市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河北省相继出台了《河北省绿化条例》《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修改了《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

陈璐: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协同共建与防治进一步强化,协作机制逐步完善。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河北与京津共同开展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大气雾霾治理有了成效。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55.4%,均超额完成攻坚方案提出的改善目标。二是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取得成效。加大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湖泊及官厅、潘大等重点水库治污力度,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三是共建京津冀区域生态屏障。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项目、再造“三个塞罕坝”、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一批区域合作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实施,一批环首都国家级森林公园也在加快建设中。我将其经验总结为防治并重、严格标准、共建共享、重点突破。

2.高质量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发展的生命线

光明智库: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网友们普遍关心:生态环境保护在雄安新区的总体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将对未来京津冀生态环境示范区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杨开忠:雄安新区发展实际推行的是覆盖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全面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这项战略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正确处理效率、公平、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发展的优先位置。二是生态环境保护要贯穿于发展的各个主体、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中,而不仅仅是整体层面。从过程来看,对于雄安,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贯彻于规划设计建设之中,而且延伸到运行、营销、管理的全过程。

雄安新区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其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战略和做法,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发挥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作用的重要力量。可以预见,雄安新区在全国各地修复生态、改善环境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孙佑海:雄安新区的生态建设,对未来整个雄安新区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最新公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到,确保新区生态系统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新区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在雄安新区的生态格局构建中,最先确定的是蓝绿空间的比例,其意义十分重大。一个区域在开发时,需要界定生态、农业、城镇三个空间的比例范围。过去,通常先划定农业和城镇空间,再将有限的山水规划为生态空间,因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被动。而在雄安新区各项规划的制定中,为了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空间的划定工作提前了。未来,雄安新区将实现分区分类管控生态空间、高效集约建设城镇空间、高标准建设示范农业空间。特别是对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环新区、环新城、环白洋淀林带和沿河生态廊道区,将进行分区分类的特殊保护。

陈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也是雄安新区发展的生命线。优越的生态环境对招引培育高端高新产业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从雄安新区成立之始,新区就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将两者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既保障了新区发展,也为京津冀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贡献了力量。雄安新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新经验为京津冀整体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3.建立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很关键

光明智库:多位网友指出,5年来,京津冀三地的重污染日明显减少了,蓝天越来越多。目前,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上还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应如何发力?

孙佑海:主要问题有四点,一是从整个区域的全局看,京津冀产业结构仍然呈现高碳化的特点;二是农村地区成为生态环境污染源的主要供给地,农村大气污染排放量大是造成雾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三是京津冀采取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措施还需进一步形成合力;四是以利益平衡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始终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中的难题。因此,在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中,尽快建立起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是提升当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陈璐:京津冀大区域仍然存在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一些重化工企业无良偷排、生态系统日渐退化等环境问题,影响了高端产业发育和创业环境改善。站在京津冀一盘棋的立场,需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联防联控环境污染。研究制定京津冀整体区域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筹区域环境质量管理。加快推行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跨界的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突出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二是以治理PM2.5为重点,坚定不移地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实施源头管控,强化重点领域治理,推进能源清洁化,确保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三是加快推进重点大气污染排放企业的治污技术改造或转型提升通过产品转换、产业置换和产能替换来根本解决排放问题。

4.用生态文明标尺衡量所有发展行为

光明智库:未来,三地在协同改善环境中如何兼顾经济发展?网友们很关心,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河北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来发展经济、缩小差距?

杨开忠: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山理论”。在我看来,“两山理论”就是对生态环境之于人类发展不可替代价值的精要理论概括,它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又强调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二者必须统筹兼顾。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生态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价值和资源价值。“两山理论”强调,要协调好资源价值利用与环境价值保护的关系,强调把对自然的开发和消费限制在生态环境系统所能容忍的限度以内。其次,要把绿色发展放在整合资源、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位置。河北省要实现绿色崛起,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创新的优先方向,以雄安新区为主中心,积极参与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和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整合省内外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以支持绿色发展。此外,河北地域辽阔,生物多样性丰富。因此,还要把绿色经济的全面性和差异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孙佑海:三地应当抓住机遇,坚定信心不动摇。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到位。其次,要认清世界性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三地尤其是河北应当加快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的能源跨越式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河北作为三地中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要围绕“绿色+”做足文章。此外,应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滨海旅游事业。

陈璐: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的标尺衡量所有发展行为,用“生态文明+”发展观改良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生态。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生态文明+产业(园区)”。例如建好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在三地规划建设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清洁生产示范区”等。二是“生态文明+城乡”。以奥运标准积极创建环境优美的生态县、镇、村。三是“生态文明+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起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环保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四是生态变股权,探索实施生态涵养区生态资源的资产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河北,应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引入龙头企业,改造闲置农舍,使农民变为股东和房东,既盘活了资源,又能带动农民增收。

学术指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张军扩

学术支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原标题:京津冀:以协同共治护航绿色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水污染治理查看更多>京津冀大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