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人物正文

周宏春:“无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与路线图研究

2019-08-30 11:42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文稿)》2019年第3期关键词:无废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周宏春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无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建设愿景

建立“无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应借鉴智慧环保、智慧环卫等方面的探索,兼顾前沿产生端、收集运输端及末端处置端的数据,形成以固废减量化率、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指标体系。鉴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建设阶段和规模等原因,大宗工业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危废等项指标的覆盖面缺乏普遍性,评价时应采取灵活方式,以便城市间对比;而人均垃圾产生量、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无害化处理率等具有普适性,可作为核心指标或加大权重。具体而言,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人均垃圾产生量、垃圾填埋减少量、危废无害化处置率、厕所革命实施率、公众参与率等,可以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程度指数的核心指标。考虑设厕所革命这一国人“羞于启齿”的指标,不仅因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更因为城市居民生存之必需。源头减量指标的操作性难以把握、或选择难度较大,可设定“光盘率”表征餐厨垃圾源头减量,“人均垃圾产生量”和“垃圾填埋减少量”反映垃圾减量化情况。考虑评价指标前瞻性,可将闲置品循环利用纳入“无废城市”指标体系。考虑城市间的差异,可设立若干自选评价指标。

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将一级指标等分累加得出“无废城市”建设程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53.png

式中,Z为“无废城市”建设成熟指数,Yi为单项指标的指数,N为指标数量(建议不超过20个),Wi为指标,Yi的权数。

Z值越大,表明“无废城市”建设程度越高,固体废物存在就越没有“违和感”,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就越小;反之亦然。

“无废城市”建设应该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迈进过程,初级的是,居民见不到大街上到处是垃圾、或城郊堆满了垃圾形成“围城”之势;中级的是,垃圾得到无害化清扫;再高级一些的是,垃圾中有用的东西得到回收利用,无用的东西得到无害化处置。我国的“无废城市”建设已进入一定阶段,而不是“一张白纸”。

与我国的现代化阶段相对应,“无废城市”建设包括试点阶段、推广阶段和全面建成等阶段。在试点阶段,试点城市在固体废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事件零发生。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城市”建设示范模式,为推动建设“无废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无废城市”建设的居民获得感应当是,闲置品得到合理利用,这是城乡居民“乐见其成”的;垃圾中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垃圾填埋量显著减少。源头减量,减无可减;吃干榨净,物尽其用;无害处置,美丽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和长效机制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垃圾分类等行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并蔚然成风。

四、“无废城市”建设路线图和对策建议

新时代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优化技术路线,与生态文明试点、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等有机结合,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收到资源环境与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功。

1.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1998年,本人在“用‘全程管理’的思路,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调研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1998年第113号)中提出:“解决城市垃圾的处理和处置问题,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垃圾源头消减、资源循环利用、垃圾中资源再生、达到最小排放这一总体思路出发,进行垃圾管理和治理。”具体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垃圾产生、生产再生制品,对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在流通过程中,不使用过度包装而进行简单包装;不销售或减少一次性产品,利用再生制品,开展企业回收、分类回收、定点回收、办公室废纸回收、利用销售渠道回收等,使垃圾中的有用物质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实现资源化,从而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这些思考,仍可参考。

由于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废物产生量及类型不同,“无废城市”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因而需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方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那么,国办文件中提到的“领域和环节”,哪些以政府推动为主,哪些可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呢?我们采取政策矩阵法做一简要分析。

表1 “无废城市”建设相关领域难易程度判别

52.png

上表可见,有些工作具有公益性特点,需要政府推动;有些工作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可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些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打“持久战”;有些工作可以较快见到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起,朱镕基在国家经委任职时就开始抓粉煤灰综合利用,东南沿海地区基本解决了粉煤灰综合利用问题;但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仍难有大量堆存。几乎同时,方毅副总理亲自抓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但依然是长期任务;而且大宗工业固废短期虽然可以取得技术突破,但很难形成普适性、可推广、可复制的开发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原农业部、原环保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采取发文件、给补贴、按粮食主产区分片治理等措施,成效显而易见,但零星烧秸秆行为仍然时有发生,难度在于边角地的收集和价格机制。因此,选择“无废城市”试点的推进重点,应以城市固废管理现代化、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为首要。惟如此,才能有“无废城市”的建成。

“无废城市”建设任务与愿景是:源头减量,回收有网,转运有序,物尽其用,无害处置,管理有方,大家动手,美丽城乡。对上面表述的部分做进一步解释。回收有网,指城市垃圾和再生资源均有回收网络,国家有关部门在推动“两网融合”。转运有序,无论是再生资源还是垃圾、有害废物,大多需要转运,转运就要跟踪管理、运行有序。管理有方,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实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有机统一。大家动手,是要求公众不仅参与其中,还能落实在行动上。美丽城乡,进一步诠释“无废城市”不是没有废物,而是能与人和谐共存于城乡,“无废城市”建设因而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无废城市”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须持续推进。要两手发力,而不仅仅是顶层设计、技术突破;商业模式和长效机制是成败之关键,这一点尤为重要。

2.固体废物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设计

建设“无废城市”,必须树立全程管理思路,深化固废管理改革,提高治理能力。大力推动固废源头减量,工农业废物、生活废物的资源能源梯级利用,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项目;将生活垃圾、农林废物、“城市矿产”、污水处理污泥、建筑垃圾、危废等收集、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形成企业内、企业间和区域内循环链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源头减量。可从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生活方式入手。推行绿色设计,提高产品可拆解、可回收水平,减少有毒有害原辅料使用,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实施绿色开采,减少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产生和贮存量。大力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处理处置合适的生产方式。政府率先垂范,推动公共机构使用节能型、节水型办公用品,推进无纸化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在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倡导“光盘行动”,作为节约粮食的指标纳入“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推广可循环利用物品的使用,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销售绿色产品、提供绿色服务的绿色流通主体。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引导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简约适度,杜绝浪费。

推进两网融合。利用信息化、互联网+,健全固体废物收集体系,以降低固废回收、利用和治理成本。以智慧+辅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稳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规划和措施落地。鼓励生产企业与销售商合作,建立再生资源在线交易平台,完善线下回收网点,优化逆向物流体系,实现线上交废与线下回收有机结合。建立环境管理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实现固体废物收集、整理、运输、利用、处置环节的信息化、可视化,促进回收利用的集约化、及时性、规模化水平。人员融合、一视同仁尤为重要。“回收网”中的人员主要是“拾荒大军”,“环卫网”中的工作人员一般为在编或与环卫服务商签订合同的员工;两网融合必然给环卫、再生资源主管部门和企业带来冲击,这也是“两网融合”进展缓慢的原因:“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应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

聚焦突出和凸现环境问题。在紧密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要在“无废城市”建设中重点解决影响居民生活的塑料垃圾和快递废弃物等突出、凸显问题。塑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范围广、废弃数量大,“白色垃圾”、海洋垃圾等问题成为近年来舆论焦点,世界各国均在寻求解决之道,部分国家/地区提出“禁塑令”。我国应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塑料餐具,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那些无法回收的塑料产品。加快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保障物品重复利用和废物回收;探索推广无包装商店,既可以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量,也可让消费者养成自带购物袋的习惯,防治“白色污染”,让绿色低碳、少产生或不产生固废的生活方式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解决垃圾干湿分类,可先从推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入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国家试点已有多年,苏州、深圳盐田区等地形成餐厨垃圾生产沼气、有机肥等多种模式,应总结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沼气经提纯处理后,既可以作为新能源汽车燃料,也可并入市政天然气管网;而生物柴油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可以部分替代我国稀缺的油气产品。有机肥理论上应该得到推广应用,但因部门分割及各自保护政策,增加了消纳难度。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拓展餐厨垃圾资源化产品用途,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由于建筑垃圾成分混杂需要先行人工分拣;虽利废建材可以达到相关标准,但产品价格并没有竞争优势,经济性也限制了运输半径,尤其是非法堆弃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如果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污染环境、影响市容,还有为土地开发利用留下隐患。因此,必须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转运、资源化利用和消纳设施,形成与城市建筑垃圾匹配的处理体系。制定标准,规定利废建材产品质量要求、使用范围和比例,提高利废建材质量。推广新型墙材等绿色建材应用,以绿色采购形式,优先使用利废产品;对那些堆放量大、堆放点集中的地方,尽可能进行生态修复。

危险废物过程严控。我国危废处理行业问题,包括家底不清、转运管理滞后、处置安全性保障不够,这也是“清废行动2018”暴露出来的问题。要筑牢危险废物源头防线。涉危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按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执行;开展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掌握危废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处置情况;处理好水泥窑企业处理与一般危废处置企业、场内与场外处置、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关系,强化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危废处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预防二次污染。完善标准规范,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实施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制度,依法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杜绝非法跨境转移、倾倒事件的发生。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将危险废物检查纳入环境执法“双随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非法利用、非法处置危险废物。

3.促进企业入园,提高废旧物资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入园,实行园区化管理,可以提高垃圾中可用物的回收利用效率,减轻固废对环境的压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国内一些环卫公司建设循环经济园区,一些再生资源企业也在各地建设园区,发展形成类型众多的产业园区,如以贵港甘蔗综合利用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园、以浙江台州峰江进口金属拆解园区为代表的草根型园区、以天津子牙金属拆解为代表的政府推动型园区、以江苏太仓港再生资源进口加工为代表的分散型园区、以汨罗“城市矿产”为代表的园区等。企业入园有利于环保、海关、质检的统一监管,提高了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现代化、集中化、科学化水平,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集聚和发展集约的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无废城市”建设应在此基础上,创新思路和模式。

回收是前提。一是加强污染型企业的规范管理。采取必要措施,多部门联合执法,清理淘汰不规范企业;二是开展企业征信,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并作为信贷和各项活动的评价依据;通过政策引导,使之走上配套、合作发展道路。三是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再生资源信息传递和共享渠道。四是用好逆向物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以利用为导向理顺再生资源流向。政府的关注点和扶持环节应包括,一是市场价值不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如建立一定的闲置品和废旧物资集散地,保证废电池、废轮胎、废塑料等价值不大的废旧物资收集起来。二是重视环境有害的低价值再生资源的回收和集中处理处置。对从垃圾中分出来的有害废物,不必禁止个体回收渠道的收集,但必须交由有资质企业集中处理。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支撑“无废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闲置品循环利用。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式样过时但尚未进入流通领域甚至从未使用过的、已用过但仍有剩余使用价值的、虽有破损但修理后仍能使用的工业品和生活用品日益增多,如居民家中的服装、儿童玩具、健身器材等;据有关调研,山东枣庄、阿里巴巴的闲鱼、京东的拍拍二手等,已经有了实践探索;一些网站也开展了类似工作。据有关估计,闲置品循环利用市场规模在10万亿以上,具有巨大潜力。闲置品如不能重复利用就成了废物,与“垃圾”一起不断增长,这也是“无废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闲置品循环利用不仅可以盘活存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还能减少产品生产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产业集群。国家应大力推进企业适当集中并进入园区,但不能搞成一个模式;需要建多大面积,污染防治措施如何完善等,应根据实际由各地确定。促进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衔接。可以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产业链接起来,“把几件事情把在一起做”,形成多联产网络,如生活废物—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新能源汽车燃料—有机肥—有机食品,以及太阳能—渔业—大棚养殖等一体化等。这样的循环链接和产业集群,既要理念创新,也要深蓝色技术支撑。对废旧家电及办公电器、报废汽车、废旧轮胎等的拆解,应鼓励企业入园实行集中管理。随着严禁“洋垃圾”入境政策的实施,相关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社会责任,重点关注国内闲置品和废物回收利用,尤其是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光伏和风能产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要实施“装、树、联”(垃圾焚烧企业依法依规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在厂区门口树立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污染物排放和焚烧炉运行数据、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强化信息公开,提升运营水平,确保达标排放。已建产业园区应加强管理,促进“无废城市”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政府积极干预,保证“无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无废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具有独占性和非排他性等特点,应发挥政府作用,规范市场行为,构建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体系,保证“无废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

加大财政资金集成。“没有钱办不成事”,资金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规划建设“无废城市”需要权威、细化的政策法规支撑;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生产有机肥的补贴力度,同步减少化肥补贴。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不利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在政府公共工程建设投资中,优先使用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使用制度。要以工程实验室、产学研平台、产业孵化器、标准实验室等为依托载体,建设资源化利用过程及产品的污染防治技术、标准研究、风险评估等科技支撑体系。改善投融资环境,形成有利于“无废城市”建设的营商环境。建立绿色基金,鼓励国内外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无废城市”建设和运行;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试点城市要制定详细建设方案,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和规模,保证“无废城市”建设顺利推进。

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这是解决废物产生量家底不清的有效措施。排污许可逐渐向前端渗透,以物质流为基础,产废单位通过生产工艺及进料进行预估并申报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种类及数量,管理部门适时进行抽检核查,确保危险废物产生端清晰透明,通过对“三本台账”的核对可在源头避免非法处置的发生。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要求,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废铅酸蓄电池等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制度试点。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强化地方政府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责任,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做好源头分类,促进规范处置。

完善制度安排。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环境保护法、固废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完成制修订,法规不断完善,新环保法“长出了牙齿”。中央环保督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相继实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试点中,要强化绿色矿山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督查,依法打击固废危废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建立标准体系,明确固体废物相关产业源头准入控制、回收、综合利用等环节相关方的法律责任和管理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建立资源化利用市场退出机制,对固废污染环境行为监管不力、任务未完成的,依纪依法严肃追究责任。

实行属地管理。明确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建立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治理结构。应由原来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要加强集成形成协同效应;由原来国外进口快速增长转变为重点关注国内固废管理现代化。由于固体废物种类多,原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如农业废弃物归农业农村部管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及城市矿山归工信部管理、工业危废归生态环境部管理、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归住建部管理、医疗危废归卫生部、生态环境部共同管理等),应由原来的“各自为战”转变为综合集成。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明确具体措施,环保、商务、税务等部门分担城市垃圾和再生资源治理任务,以便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5.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废物减量化、资源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等,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关键是利益机制,政策也可以调整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分配制度,解决各城市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处理质量低下带来的环境污染,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治理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无废城市”。

实施垃圾计量收费制度。在调研中发现,各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更多采用了激励机制而不是应尽责任,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利益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因此,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废治理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再生资源回收量,降低垃圾处理量,对降低垃圾处理处置成本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可以形成市场导向的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从国外经验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有助于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和排放,减少填埋量,还可以培养市民污染者付费的意识,以经济手段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目标的实现。积极培育第三方市场。鼓励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咨询服务,打造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按照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处置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支持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产业发展。

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制定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落实现有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依法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免征环境保护税。构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将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前提下,依法合规探索采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固体废物处理项目有较强的运营属性,属于品质较好的PPP项目,不应因为其他一些PPP项目模式的失败而全盘否定PPP在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中的作用。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也应严格遵守PPP相关规定,认真做PPP、认真做好的PPP、认真把PPP做好,依法合规探索采用PPP模式进行固体废物处理。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前提下,依法合规探索采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实现与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试点城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我国已在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投保企业2000多家,承保金额近200亿元。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有利于应对污染事故,及时补偿、有效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也应注意“保险”性质本身所带来的制约,如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靠“三差”(退保差率、事故差率、费差率),而这“三差”均依赖投保的人数。通过强制的方式可以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铺开(类似于强制车险),但强制投保直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压缩本已微薄的利润,也需考虑企业承受能力。

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面向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提高公众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变“邻避”为“邻利”。加强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摒弃过度消费和用后即扔的不良习惯,自觉参与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餐具等,分类投放垃圾,让分享经济、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成为不少居民的自觉选择。

只有全民参与和行动,形成社会治理结构和固废管理长效机制,“无废城市”一定能早日建成,生态文明新时代也一定能早日到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干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中国环境报,2019-01-23

[2]周宏春,《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3] Towards a circular economy: A zero waste programme for Europe,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circular-economy/index_en.htm,采用日期[2019-1-20]

[4]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商务部http://ltfzs.mofcom.gov.cn/article/ztzzn/an/201806/20180602757116.shtml2018/6/20,采用日期[2018-06-24]

[5] 生态环境部,《2018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8-12

[6] E20研究院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解读堪称固废十条的“无废城市”—天罗地网合久必分,http://www.solidwaste.com.cn/news/287259.html采用时间[2019-02-11]

[7]周宏春,《绿色发展经济学概论》,浙江教育出版社,第82-83页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周宏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文稿)》2019年第3期


原标题:周宏春:“无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与路线图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无废城市查看更多>再生资源回收查看更多>周宏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