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

2019-12-26 17:00来源:防护工程作者:郭碧涛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河道治污技术河道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治理和恢复严重受损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本文分析了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对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策略进行研究,为城市污染河道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污染;治理;必要性;可行性;措施

一、引言

河流河道是一个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健康和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城市工业经济的兴起,城市河道的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河道的污染日趋严重。因而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已成为一个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2.1 维持河道天然功能的必要

河道是水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水的一种形式,有着自洁、自净的功能。依靠它,人类和多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城市河道的过度污染,使它的天然功能出现萎缩甚至局部消亡。

2.2 保护区域环境的必要

由于河道的污染,对周围环境也引起一些影响。具体表现为:(1)人居环境受影响;(2)土壤环境受影响;(3)生物多样性环境受影响。

2.3 减少经济损失的必要

城市河道污染必然带来经济上的问题:(1)水质的污染直接导致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再分配性问题,为取得洁净的可用水而采用取水口搬迁、水质净化等措施,必然要建立在巨额的费用支出上。(2)污染的河道将直接造成灌区内经济作物量减质低,水生生物经济遭受打击的后果。(3)被污染的河道,时间拖得越久,管理和治理费用将越大,城市经济的收入将损失越大。(4)城市河道的污染对城市形象将产生很大影响,间接引起旅游、交通等产业的经济损失。(5)河道因污染而断流甚至消失,潜在的生态代价会抵消相当一部分经济收入。

三、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3.1 河道污染成因能够聚焦

(1)大量主要污染源进入河体

点面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进入河道是形成污染的主要原因,表现在:(1)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前,工业废污的排放量,使河道的污染负荷超过水体承受能力,最终影响水体自净功能,致使水质恶化的状况长时间不能根本改善。(2)城市化进程下,新城镇、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用水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排污举措未有效跟进、生活习惯未充分转变等原因,沿河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进而污染水体。(3)雨水对大气进行冲刷,汇聚地面上各类分散的污染物,形成地表径流,具有不易监控,难以预测等特点,形成较大污染源进入河道。

(2)多种其他污染源加剧河道污染状况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1)农业生产和禽畜业养殖带来的污染。部分相对落后的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不规范的养殖操作,使低利用率的一些化肥、农药和禽畜排泄物进入水体,氮、磷等含量增高,河道富营养化,水质类别降低。(2)一些新增污染源的影响。例如以度假区、休闲别墅、农家乐等形式进行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容易破坏区域内河道本身形态,改变周边河道途径,削弱河道与河网功能,另一方面,偏重开发经营、疏于综合管理容易使产生的各类垃圾、污水、后续污染物等进入河道,成为新的污染源。(3)积久形成的内污染源的长期作用。河底长时间累积沉淀物形成底泥,发生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同时产生新的生成物,都将对水体功能和水质产生影响及破坏。

(3)河网特点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表现在:(1)干流与支流间的交叉影响。支流水质明显劣于干流,许多支流水体污染严重,淤塞难通,由这些支流输入河道的污染负荷相当庞大,几乎可以说,干流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支流造成的。 (2)相连一体的上游水源条件的影响。上游受到污染的水将无法被有效利用到引清中来,下游的污染河道也就无法依靠它进行恢复。(3)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感潮现象使污水体长周期随潮流波动,并过长时间在河道中停留、徘徊,甚至无法顺利排出,不利于减轻河道污染度,极易造成反复污染。

(4)河道建设与开发带来的影响

这方面主要表现在:(1)河道建设与开发的盲点影响。

基于一些历史原因以及城区改造中的难点所在,致使无法顺畅沟通的水系尚存,这就影响河道排污,降低污染河道的治理效果。(2)部分河道工程带来的副作用。例如单一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水工材料对河岸施行硬化工程,人为割裂了水与岸的生物联系,土壤和植被进入不了原先的生态循环系统,使河道的自净功能、土壤和植被辅助河道排污的功能都被削弱。(3)兼具通航功能的河道产生的影响。河道一般兼具有通航功能,每天来往的船只可以千计,船民日常生活尽在其上,生活垃圾、废油、散落装载物等,大量进入河道,成为污染物。一些运载化学物品、转运垃圾废物的专用船只,一旦造成污染,危害尤大。

3.2 河道治污技术渐趋丰富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认知的发展,河道治污技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综合。河道治污技术的日益丰富,为我们开阔了一方天地。

(1)常规物理技术

主要是指结合水利学、工程学等学科知识,运用水力研究、水文分析、工程测量等学理,采取河道改造、水道疏通、引清冲淤、水力造流、底泥疏浚、除藻增氧、曝气充氧等各类技术手段来增加水流自净功能,治理河道污染的技术。这一类技术常见的有:开挖新河道结合疏通已有水道,用以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提高水交换能力;实施引清调水和筑坝造流等,充分利用水头差等原理,控制水体量,引导污水团走向,削减河道污染负荷;使用机械、仪器等进行除藻、曝气,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消除水体溶解氧衰竭现象,促进受污河道的恢复。

(2)传统化学技术

这类技术是指利用各类化学制剂,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逐步消除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污染,达到治理受污河道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是使用凝聚剂和絮凝剂等来除藻、去毒、灭菌、净水,恢复和增强河道自净作用。

(3)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得益于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它能够被充分应用到各个行业中去,这就使得生物技术在河道治污领域大放异彩。这一类技术的应用有:采用投加高效降解菌、营养物或生物制剂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采用能较好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局限的微生物菌群治理技术;采用能促进有机物于水体中乳化、溶解并加速微生物生化反应的复合酶污水净化技术;采用将生物促生剂注入河道底泥、调节菌群比例而修复河道水体的生物促生技术。

(4)环境生态技术

这项综合性河道治污技术是在高度结合了环境生态学、新材料学、生物学、工程学、水利学等多项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下产生的,多途径、多方位利用了生物的自然代谢功能、水生系统与陆域系统的环境互补作用、污染物和有毒物无害化降解模式等手段和技术,修复污染河道,恢复水流的洁净。

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策略

笔者认为,“预防为主,生态为要,全面介入,因地制宜”应该成为对城市河道污染问题进行反思与施救策略的关键所在。

4.1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的思想应该贯穿在对待河道污染问题的全盘及始终,它的内在含义应当是预防优先,保护在前,以控结合,维系底线。(1)预防优先在广度上要求:对洁净河道或完成治污的河道应该制定和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防首次污染或重复污染;对处于轻度污染状态的河道应当立即实施应急预案,果断加以控制,以防污染重度化和污染物的蔓延;对处于重度污染状态的河道,应做出治污的详细规划,进行方案比较,选择最优方式,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治污过程的无序化和治污效果的事与愿违。(2)保护在前需要依靠制定和落实各项水法律法规、保护条例,营造宣传氛围,构建责任意识,强化行政管理,实施用水指导等综合性措施达到保护的目的。(3)以控结合,关键在于控到位,控的主要环节又在于控制各类污染源,要严格日常监测,防止、减少外污染源进入河道;要实施河道的定期清理、疏浚,消除、减轻内污染源对水体功能的影响。(4)维系底线的要求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上:在现代城市中,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污染物进入河道在客观上无法完全避免,想要找到一条完全呈现自然状态的洁净河道是不容易的。也因此,我们必须设定一条底线,使河道中水体的自净功能能维持在正常线上,这与预防为主的内在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城市河道水质情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广大城市居民不断提高的环境要求,严控污染源、完善水循环、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已成为城市管理当局必须直面的重要管理课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不断得到改善。

原标题: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查看更多>河道治污技术查看更多>河道工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