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升级版“限塑令”能否带来减塑行动力升级?

2020-04-09 09:29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程维嘉关键词:限塑令塑料污染废弃物回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超市,随手扯几个塑料袋装好果蔬;吃完外卖,把一次性餐盒、餐具和塑料包装袋一起扔进垃圾桶;出差住酒店忘了带洗漱用品,宾馆还有一次性用品免费提供……根据今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这些习以为常的场景将逐渐在生活中淡出。

《意见》提出积极应对塑料污染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被视为12年前“限塑令”的升级版。与以往依赖价格制约、末端治理不同,《意见》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对生产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让限塑不再只是消费层面的事。笔者认为,此次升级版“限塑令”能否使塑料污染情况产生彻底改观,关键在于减塑行动力能否同步升级。

对生产者而言,塑料全产业链相关企业应做好充足准备,塑造新业态、新模式。在生产源头上,企业应按照减量、减排的行业标准依法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推广可再生、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塑料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在回收处置方面,与垃圾分类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发展塑料废弃物回收、分类和清运领域新产业,形成专门化的新就业岗位。《意见》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倒逼一些企业走出舒适区,但从长远来讲将为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催生新的蓝海。

在快递和外卖等塑料包装问题突出的新兴行业领域,尤其需要做好精细化管理。企业、平台应积极改变经营思路,强化对平台入驻商户的管理,商户应明确环保主体责任,配合进行绿色转型。现在一些咖啡馆使用直饮杯盖、纸质吸管,对顾客自带杯具给予价格优惠;一些外卖平台提供餐具份数选项,鼓励自备餐具;部分商超、电商、快递企业开始试用可循环周转箱、快递盒等新型包装器具,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

对管理者而言,需适应监督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确保限塑要求的落实。应做好相关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各地区应合理规划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短中远期目标,细化与新规定相适应的法规标准和行业规范。通过准入机制,严堵不合规塑料产品进入市场,建立可降解、可回收塑料的认证标准和标识体系,做好信息公开、知识宣传,保障消费者选用绿色产品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完善公众参与和反馈机制。

制定奖励和扶持政策,促进绿色产品研发。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技术升级。通过税收、补贴、市场价格机制,降低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成本,提高非绿色产品准入门槛和流通价格。目前一些企业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的模式,提高可循环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有些投放端结合“互联网+回收”方式,构建环境押金制回收体系,这些都是可以扶持推广的好方法。

严格监督执法。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抓落实,把相关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部门加强环境监管,推进废塑料加工利用行业整治;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配合好相关专项工作机制、联合专项行动。

对消费者而言,应通过培育绿色消费方式,倒逼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消费者是限塑中涉及面最广、管理最为零散的环节,也是落实限塑的关键环节,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促使产业发生巨变。正如李子柒的短视频作品中并没有依赖很多塑料制品,却能创造出美味的菜肴和诗意的生活,在网络上大受欢迎,体现出人们对自给自足、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有着返璞归真的向往。改变“嫌麻烦”的生活习惯,形成化繁为简的绿色生活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

当以往常用的塑料制品逐渐告别日常生活,公众应顺势而为,外出购物重拾布袋子、菜篮子;主动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自带餐具、洗漱用品等;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延长塑料制品从“用品”到“废品”的生命周期……种种举手之劳大有裨益。

塑料污染治理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让升级版“限塑令”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效,还得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通过多元共治告别“白色污染”,拥抱绿色世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限塑令查看更多>塑料污染查看更多>废弃物回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