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碳交易评论正文

碳中和目标下石油石化企业的实践路径

2020-12-18 09:39来源:《中国石油报》作者:王巧然关键词:碳中和碳排放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我国明确提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甚至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北方采暖在尝试“以气代煤”“以电代煤”,交通领域在探索“以电代油”“以氢代油”……一种能源被替代,可能不是资源的枯竭,而是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或替代。

碳中和不等同于碳的零排放而是排放多少碳就做多少抵销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成为石油公司的不二选择。在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中,石油公司除了转产低碳产品外,加快发展天然气,促进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项目,积极投身地热、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也是大势所趋。

“稳油增气”下“减油增化”?

油品供应商纷纷转型大战化学品,石化延伸产业链产品高端化差异化特色化。随着气候与环境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共识,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石油的流向,目前仅有35%进入化工产业链。中国化学品的需求占全球50%,有一多半需要进口,化工是进口花外汇的大产业之一。锂电池价格每年以15.5%速度下降,对交通等高端能源需求影响最大,石油干什么去?另外,碳是宝贵的材料制造资源,而不完全是能源载体,未来石化必须延伸产业链。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冲击了油气行业。如何在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看清世界油气发展的态势以及制定相应的发展方略,是一个需要全行业深入思考的问题。10月31日,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和第六届西部油气论坛分别在北京和成都开幕,来自能源领域的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科研工作者群策群力,为统筹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庄重承诺贡献智慧和力量。

根据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发布的《中国能源革命进展报告(2020)》,“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革命取得明显进展,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世界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我国将坚持能源消费总量适度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增强多轮驱动、多元供应的协同保障能力……

“疫情发生后国际油气市场需求锐减、原油价格下跌,油气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受到严重考验。”在第六届西部油气论坛上,院士专家学者等围绕“世界油气情势与中国方略”这一主题,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赵正文认为,“在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压力下,油气产业应该寻找机遇破局突围。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油气产业在大数据、新基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利好条件下,迎来了众多发展机遇。说明我国油气产业在不稳定的环境下,依然可以稳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则认为:“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在短期内仍然存在油气供应短缺问题。对国家来讲,明确要求今后2035年甚至是到2050年,油气行业的任务是尽最大努力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和保持油气产量和供应链,丝毫不存在油气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或者什么东西要取代油气,我认为对外依存度决定了不存在这个问题。”

“当前,世界能源进入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能源生产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分别占7%、6%、69%和1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认为,我国未来要构建油气发展新格局,一是需要稳油增气,二是油气跨界融合发展,三是要加强智慧油气和智能油气建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建议:“今年提出了碳中和承诺。对中国来说,必须要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面对疫情下油品市场低迷整体利润下滑,“减油增化”成为石化企业的一种选择,但受当前技术所限,短期内产品结构调整空间毕竟有限,延伸石化产业链,让更多的石油资源通过深加工为化工新材料得以增值,成为更优选择。可以预见,未来的化工市场将迎来一场更为激烈的大战。

“限塑”“禁塑”提档升级?

化工产业布局继续向规模化基地化发展,行业需更多生产绿色可降解化学品。

据统计美国人均乙烯的消费长期保持在80公斤左右,而我国2018年人均乙烯消费才接近35公斤。较低的人均消费水平,决定了我国轻烃和芳烃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下游加工产业对高端轻烃、芳烃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内部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高端轻烃、芳烃产品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都瞄准了中高端新材料市场。中国企业如何提升“市场免疫力”和“危机管理”能力?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限塑”已在60多个国家实行。我国自2004年开始鼓励降解塑料的推广应用,2008年开始实行“限塑”。近几年法规措施不断趋严,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分阶段(2020、2022、2025年)限制、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产品的行动目标与措施。在今年11月5~6日召开的2020轻烃与芳烃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介绍,

目前,塑料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对于塑料污染的治理和塑料的循环利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并且还要出台一系列的技术管理和政策措施。石化行业作为合成树脂生产的专业部门,一定要为塑料行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因为只有我们具有从分子层面上改变物质性质的本领,我们行业一定要通过技术的力量,通过化学的方法、物理的方法和降解回收的方法,为彻底解决塑料的污染和循环利用问题做出我们的努力。我们相信,人类既然可以发明塑料,就一定可以找到解决塑料污染和循环利用的办法。在这方面,中国要力争走在世界前列。

全球碳排放趋势

每年国内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万~1500万吨。有关专家认为,新材料化学品创新提档升级是化工包括塑料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如李寿生所说,轻烃与芳烃产业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优势化工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严格的“限塑”“禁塑”令下,轻烃与芳烃产业正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和复杂的发展形势,开发应用可降解塑料势在必行。随着全球抗疫、消费升级等全面实施,化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速。

此外,化工园区是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和典型标志。当前,全球石化产业价值链、供应链正在加速重构,世界主要石化产业大国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竞争优势的培育中大力推动化工园区的发展。

近日召开的2020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上,李寿生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化工园区蓬勃发展,以园区化为方向的全行业布局正加速推进。“十四五”,我国化工园区要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寻求五个新突破。石油化工园区集聚化、一体化、协同化发展的优势正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至2019年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区共有676家,其中国家级园区57家,省级园区351家,全国已形成产值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园区14家,较“十三五”初期的8家增加了75%,500亿到1000亿的大型园区33家,虽然超大型和大型园区的数量仅占我国化工园区总数量的7%,但二者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化工园区工业总产值的近50%。

随着全球抗疫,舒适化学和生命化学研究正加快成长。近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院士曾强调过生命化学工程概念:化工创新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注重巴斯德模式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研究和牵引技术,将化工与生命科学结合,研究生命化学工程,推动人类社会的新发展。

可再生能源要“挑大梁”?

石油石化企业争相进军清洁能源,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太阳能、风能、地热等都是可再生的清洁环保能源。在技术进步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下,太阳能和风能成为近年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国际石油公司对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投入虽有反复,但近两年明显加大投入,通过资本运作快速进入市场,借助与领先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我国石油公司积极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同时,与其他能源企业合作,发展氢能、地热,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

“油气工业持续发展需要‘三个跨界’融合,即风光热与油区融合、油气工业与氢能融合、油气与新材料储能融合。油气工业里有工业余热、地热,也涉足太阳能和风能,都可和油气融合发展。”在西部油气论坛上,邹才能介绍,氢能是不可忽视的能源革命“灰犀牛”。我们有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煤炭工业,未来需要构建氢气工业,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利用,油气工业与氢气工业都非常重要。现在制氢有多种渠道,汽车是未来非常重要的用氢途径。我国从2012年开始氢能利用取得了成功进展。预测今年全球氢产量将超过1万亿立方米,我国将达到3000亿立方米,将超过天然气。

根据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到2050年,预计氢能会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达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6000万吨,进入氢能社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介绍,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汽车转型共同聚焦低碳化和绿色化,氢能是实现这两大转型共同的支撑。

一方面,世界主要的汽车公司在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上都制定了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速度超出了产业的预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氢能作为重要的未来替代性的能源,纷纷制定了氢能源、氢产业、氢经济、氢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路线图。现在看来,我们已距离氢的全面应用越来越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表示:“氢能产业现在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媒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也表示,当前氢能已经成为国际能源一个热门话题,但我国发展氢能源要合理务实规划设计和标准,要明确方向防止盲目性。李毅中还认为,废氢回收是最现实的,尽可能回收。发展氢能源在技术上需要抓紧建设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研发攻关特别是产业化。要开展工业含氢尾气中氢的回收、提纯和利用。同时严格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黄河流域等煤化工大省更要注重节约用水。

不管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否挑起大梁,今后油气将与新能源储能融合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推动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及成本下降,为风光电储能和传统油气的多能互补、多网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形成多元供应体系,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清洁低碳发展。

“新技术、新模式促使交通、能源、通信三大产业交叉融合,改变了传统能源生产端与消费端各自分立局面,大幅提升了能源系统效率,推动形成了新型能源生态系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2020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致辞中说,中国正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历史交会点,统筹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能源绿色转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中和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