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绵城市评论正文

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

2021-01-26 10:58来源:《城市规划》作者:王宁、曾坚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规划厦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海绵城市是统筹、系统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是城市开发建设落实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契合空间治理重在统筹协调的内涵。海绵城市理念应首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落实,按照生态系统和城市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本文试从厦门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实践出发,结合总体规划层面、详细规划层面和实施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各自特点,重点解析了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策略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逐步落实了海绵城市在发展策略、城市空间、管控指标以及统筹协调等方面要求,从而实现转变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方式。

1 研究背景

城市与资源环境承载的矛盾突出,洪涝、水污染、缺水等城市水问题给中国城市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高质量发展,将城市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我国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作为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厦门从城市长期整体发展和城市战略高度进行实施,全维度建设海绵城市,与治水、治城深度融合。借助“多规合一”改革成果,厦门形成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专项系统实施规划”三大层级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充分发挥了规划引领作用,有效地实现了“统筹规划、规划统筹”,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研究框架

以城市自然产汇流科学规律为基础,依托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多规合一”平台,按照“理念指标化、指标空间化、空间系统化、系统性实施”的思路,构建厦门海绵城市规划和实施体系。

理念指标化。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海绵城市理念,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指标体系,创新指标分解方法,保障各层级规划指标取值的承接性和传导性。

指标空间化。协调“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布局至空间要素中,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蓝绿本底,优化国土生态空间格局。

空间系统化。构建城市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障等骨干工程体系,明确重大设施空间布局,并进行空间上的有序融合,构建海绵城市空间网络。

系统性实施。系统谋划海绵设施建设和组织雨水径流路径,将海绵城市规划管控要求量化至项目,引导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直接指导工程建设。

3 规划体系与实施

第一,体系构建,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要求

强化了海绵城市规划从上到下的系统战略传递、层级管理的操作响应以及系统的科学管理,契合国土空间规划重在统筹协调的科学内涵。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编制《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统筹城市涉水规划,优化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明确海绵管控分区与要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层面,编制分区及重点片区海绵城市规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明确具体开发用地海绵指标,并做好竖向、用地布局等内容的协调衔接。专项实施层面,编制建设项目海绵城市方案,调整径流组织模式,实现海绵设施“渗、滞、蓄、净、用、排”复合功能管控,明确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和投资。

第二,多维融合,绘制全市海绵城市一张蓝图

调查并识别生态本底空间要素,采用保留、修复、拓宽、连通、增补等手法,重新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在市域1699km2内划定了生态红线981 km2、水系蓝线34 km2、城市绿线88 km2,通过“定点、定位、定桩”确定海绵城市生态空间。

第三,系统支撑,连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以提升城市基础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障等骨干工程体系。利用无人机技术,收集现状精准地形地貌等信息,建立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和水文水质模型,制定各地块详细设计方案,系统布设海绵设施,明确排水路径、竖向等要求,满足海绵城市精细化建设的要求。

第四,精准管控,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

按照“事前强管控,事中抓监督,事后重评价”的思路,在不新增行政许可、不增加审批时间的前提下,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构建了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方法,坚持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加强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共享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以上为《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一文的主要内容。目前项目已顺利实施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厦门模式”得以推广。

4 实践

主要特色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生态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要求。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角度,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畅通城市水循环等目标。

第二,以水为纽带,提升城市基础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城市排水防涝、黑臭水体整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实现城市涉水规划的“多规合一”。

第三,新老城区各有所重,海绵措施因地制宜。新建项目严格以目标为导向,存量改造类项目结合问题细化技术措施,量质并重,灰绿结合。

第四,科学运用新技术,提高规划方案科学性。引入GIS信息数据库统计技术、无人机三维建模技术、计算机水文水质模型分析技术等新型设计手段,辅助现状分析和方案制定,科学决策。

实施成效

第一,试点先行,顺利完成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推动实施试点建设项目196项,完成投资82亿元。

第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厦门模式”,获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可和推广。在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方面形成的成果,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福建省住建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出具了应用证明,并形成出版专著。

第三,精准施策,统筹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引领推动全市6条黑臭水体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整治完成全市123个易涝隐患点,建成区排水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

第四,全流程管控,有效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颁布《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并推动立法,配套实施政府制度文件45份,并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已实施建设项目达1580项。

第五,生态宜居,居民幸福感大幅提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改造的老旧小区累计151个,人均公园绿地增至14m2,居民休闲需求得到满足。2018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总体满意度达92%。

原文介绍

《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和实施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20年第11期P30-37页

王 宁,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曾 坚,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本文通信作者。丁锶湲,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与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6YFC0502903)。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规划查看更多>厦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