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2020年土壤环境修复热点事件盘点(下)

2021-01-28 09:29来源:绿环公开课作者:孙宁 张文博 张岩坤 尹惠林等关键词: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管理环境修复行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环境修复行业也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净土保卫战收官之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咨询服务、修复工程实施和土壤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事件的发生对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联合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土盟),共同开展2020年土壤环境修复热点事件的全面盘点。在广泛征求从业单位和专家基础上,计划从土壤环境管理、法规与标准规范、修复工程与科技创新、发展模式与交流动态等四个方面,分别梳理出2020年若干热点事件,以见证和推动修复行业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篇 修复工程和科技发展

 1、2020年度多项技术、装备、工程和药剂入选国家相关示范名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工程建设得到快速发展

 2020年11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2020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包括复合污染土壤低扰动多维协同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在内的3个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项目入选。12月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2020年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及示范工程名录,包括履带式土壤稳定化修复设备和多项修复药剂材料、热强化异位通风处理技术及装备、原位传导式电加热热脱附技术等在内的五项技术入选实用技术名录,云南红云氯碱有限公司含汞盐泥处理工程等8个工程入选示范工程名单。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2020年版),开发类中土壤原位修复智能喷射装备等3项装备入选,应用类中原位热脱附等3项装备入选,推广类中原位空气注入与生物强化集成修复等4项装备入选。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领域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公示稿),与土壤污染修复相关的6项示范技术和3项推广技术位列名单中。“十三五”期间通过研发和工程实践,我国自主研发的修复技术、装备和药剂材料得到了较快发展,示范技术和示范工程不断出现,修复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020年度修复领域备受关注的唐河污水库修复工程项目进入了效果评估阶段

2020年度环境修复领域备受关注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项目在12月份完成了主体工程内容。该工程项目包含唐河污水库北库上游8.5公里范围内土壤(包含底泥)治理与风险管控(含提防部位),以及地下水监测预警的施工。该项目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和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承担,项目金额7.78亿元。该项目风险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中标金额1386.3万元。

 3、上海首个大面积应用原位热脱附技术治理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项目在历时9个月的建设运行后即将进入效果评估阶段

2020年岁末,上海首个大面积应用原位热脱附技术治理修复污染地下水的工程项目在历时9个月的建设运行后,即将进入效果评估阶段。该项目是电加热热传导型(TCH)原位热脱附技术(ISTD)在上海市的首次大规模应用,修复污染含水层体积达2.5万立方米,地块内的主要厂房等建构筑物在修复过程中均不拆除。本项目聚焦地块内石油类污染地下水,采用分层建井采样、建设簇井采样、膜界面探测(MIP)等手段开展了精细化调查,调查了该地块含水层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分布范围以及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的赋存状况;基于场地未来利用规划,按照不同油品类型分别制定了超风险关注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按照《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6-2019)的技术规定,将开展为期至少2年的效果评估工作。电加热热传导型原位热脱附技术具有对场地环境破坏小、污染去除效率高、能源供给便捷等优点,曾在苏州、宁波、南京等项目场地大规模应用。该项目的顺利为在产企业或原厂改造场地的污染土壤/地下水治理修复提供了技术示范。

 4、全国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全面启动,探索我国地下水风险管控的技术与管理模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全国18个省(市)的49个项目入选成为我国第一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包括15个典型污染源防渗改造、20个废弃井封井回填和14个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工程。目前各项目都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总体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联系越来越紧密,呈现系统性、协同性和联动性的特点,风险管控为主的思路已深入各个环节。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各省将结合正在开展的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工作大力推动地下水分区环境管理;立足试点项目实际情况,以解决单个地下水环境问题为切入点,着力开展重点区域石油化工、化工、焦化等行业集聚区的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通过数据共享、工程合建、上下联动等监管体系,有序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源环境风险的有效管控。

 5、安徽、四川等省全面启动区域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和区划,为全面开启地下水管控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10月,安徽省率先启动了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项目,开展全省552个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87个垃圾填埋场、8个危险废物处置场、102个重点工业污染源、3个再生水农用区、48个矿山开采区、432加油站以及区域性地下水监测空白区等区域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系统查明“双源”周边的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针对污染源的特征污染指标,识别地下水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区域性地下水调查成果,为安徽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数据,项目总预算金额4709.9万元。11月,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启动了全省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能力建设二期项目,在一期基础上,继续开展成都、内江、自贡、泸州、宜宾、攀枝花、雅安、乐山、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等11个市(州)地下水调查与评估,项目总预算金额4567.1万元。安徽和四川等省级层面上启动地下水全面调查评估较早的省份,将为其他省市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6、国内典型风险管控示范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

“城市绿心”项目建设的核心区为原东方化工厂厂址,是国内风险管控示范工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版图上的标志性绿化工程,2020年9月29日正式开园。原东方化工厂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土壤环境污染,范围大、污染程度较重,资金投入量大。作为国内典型的污染土壤风险管控示范工程,该地块全面贯彻和体现了风险管控理念,在污染源头阻隔、切断风险扩散途径、加强环境跟踪监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风险管控措施。经风险管控后,曾经的厂区污染核心区现已成为绿心的生态保育核,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展现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

 7、2020年国家土壤科技专项项目落地,5亿元国家专项资金共计支持了22个科研项目

科技部连续第三年设立“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20年共计支持22个项目,经费共计5亿元。支持的项目中,修复技术、修复材料研究项目达到11个,占总数的一半,体现出目前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对于先进有效的修复技术与材料的迫切需求;环保专业装备与数据分析平台方向项目有6个,有4个项目关注污染物性质与时空分布、1个项目关注环境经济与政策综合研究。项目牵头单位方面,科研院所和高校16家,占到总数的72.7%,其中中科院系统高校5所,生态环境部下属科研院所4家;企业牵头项目的有2家,均为环保专业装备研发类项目。

 8、19名土壤环境修复人员入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按照生态环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根据生态环境部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有关要求,2020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工作,本次选拔分为环境政策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海洋环境、大气环境、气候变化、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核与辐射安全、环境评价、环境监测、国际合作、环境宣传教育、环境信息、环保产业等15个业务领域。其中领军人才共选拔50名左右,青年拔尖人才共选拔90名左右。共有19名环境修复人才入选,其中领军人才9名,青年拔尖人才10名,分别占总入选人数的18%和11%。

第四篇 发展模式与交流动态

1、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与管理的顶层设计文件——《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印发实施

2020年6月11日,自然资源部合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作为党的“十九大”后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第一个综合性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明确了2035年的基本目标,提出了专项建设规划编制清单(2021-2035年),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也是新时代国家层面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基本纲领。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难点;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的基本原则,以“三区四带”为核心,从各重点区域的生态本底和主要问题出发,通过“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统筹布局了9大工程、47项重点任务。同时提出在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该规划的发布必将积极促进污染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实施统筹和系统的整治工作。

 2、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公开征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用模式创新引领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

2020年9月16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布《关于推荐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开征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项目。《通知》提出EOD模式试点申报主体和实施主体为市(县、区)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申报项目要基于市、县、流域等不同区域尺度,通过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以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试点工作按照申报、确定、实施、评估、总结的程序逐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渠道少、资金需求量大,寻求有效的投融资模式一直是生态环境领域多年的任务。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已纳入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工作要点中。对于环境修复而言,需要大力探索区域性土壤环境修复与区域土地开发、区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经济发展的联动开发模式,以解决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所需资金来源。

 3、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企业加快进入修复行业,地方城建、城投也加紧土壤修复产业布局

2020年国内最早从事修复业务的企业北京建工修复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获得深交所审核通过。近年来成立的陕西、辽宁、浙江、江苏、广西、青海、内蒙古和重庆纷纷成立省级环保集团公司,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大力部署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修复业务板块。2020年威立雅环境集团收购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并购案,使得修复行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进入修复行业。在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电建等中央建筑企业加快布局土壤修复的同时,我国两个知名的金融控股央企,光大集团与中信集团也在土壤修复领域开展战略合作。2020年博世科实控人将变更为广州市人民政府。

 4、克服疫情影响,成功召开了第四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环境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11月5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安徽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高能环境、格林曼环境、《中国环保产业》杂志社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近七百位政企学研用代表聚首合肥,共商环境修复行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本届大会为期两天,包括一个主论坛和八个分论坛。与会嘉宾围绕行业最新政策法规解读及重点省市管理经验交流,污染场地调查、监测与评估技术及应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绿色可持续修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开发进展,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应用,流域生态环境系统修复理论、技术与实践,在产企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关键问题等议题进行交流,此次会议采取了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在行业里引起很大反响。

 5、第二届中国天津土壤污染防治高峰论坛成功举行,首次发布了行业自律条约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第二届中国·天津土壤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在天津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天津市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南开大学共同主办,近20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取得了三方面成果:一是论坛嘉宾为行业提供了最新的政策解读和治理技术、管理方法;二是发表了《土壤污染防治天津宣言》,重申了土壤对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三是土壤污染防治行业自律公约缔约方大会发布了《天津土壤污染防治行业自律公约》,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为规范天津土壤污染防治行业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加强全国土壤修复从业单位的管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规范市场公平竞争提供了示范。

 6、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在石景山牵头成功举办了工业地块绿色修复与生态景观建设国际研讨会

污染地块绿色可持续修复是我国污染地块环境管理重要方向。为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修复领域的研讨和交流,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联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共同召开了工业地块绿色修复与生态景观建设国际研讨会,邀请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世界银行、密歇根州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的国内外专家,开展国际成功经验案例和科技交流,深入探讨绿色修复理念、绿色修复技术、工业遗留地块景观设计和人文价值的提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本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广了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和实践在国内的发展。

 7、2020年疫情后线上开通了多个土壤修复云课堂,成为环境修复行业交流互动的新方式

2020年疫情突发,对土壤环境修复的培训交流方式产生了根本改变,从过去的线下会议方式调整为随时随地可进行的线上交流方式。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牵头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国家工程实验室在2020年成功组织了近30期网络大讲堂,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织的易修复云课堂推出了土壤环境修复和国土空间整治系列技术讲座,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也推出了近20期集管理、技术、工程、研发等内容在内的多期网上讲座。第四届环境修复大会也采取了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吸引了几万人共同参加。网络联动的授课和交流方式已经成为跨越时空的新交流方式,必将在2021年中继续推动环境修复从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和修复产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延伸阅读:

2020年土壤环境修复热点事件盘点(上)

原标题:2020年土壤环境修复热点事件盘点(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环境管理查看更多>环境修复行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