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农村垃圾“漫游”风不可长 ———关于建立城乡环卫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7-02-24 11:43来源:中国财经报作者:李存才关键词: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农村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13.75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占50.32%,按每人每天至少产生0.5公斤垃圾计算,每天产生的垃圾总量达到了3.5亿公斤以上。如果处置不当,这些垃圾不仅不利于资源化利用,而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群众生活均会造成不利影响。

从一个香蕉皮的“旅行”说起

这是一个隐去人名地名的真实故事。

一天,某地某社区的王老太太从集市上购买了一袋香蕉。之后,她将食用后剩下的香蕉皮连同其他垃圾装入一个袋子,放到家门口外面的垃圾桶内。当天下午,她所在的小区派人将这些垃圾统一收集,倒入小区外指定的垃圾池里。第二天,镇上将这些垃圾装入货车,运到县里指定的垃圾收储点。第三天,县里安排专用车辆,再将这些垃圾运到市里指定的垃圾收储点。遗憾的是,市里的垃圾收储点刚刚已经饱和,无法再接受各个县市区新增的垃圾。无奈之下,县里只好将车上的垃圾原路运回,将含有那个香蕉皮的垃圾,倒进了王老太太家附近的一个干枯的河沟里。也就是说,王老太太食用后的香蕉皮及其他生活垃圾,在“公费旅游”数天后,又回到了原地。

生物学家指出,食用后的香蕉皮,如果与其他垃圾分类后进行加工,可以做成上乘的有机质原料,是养花、绿植、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可惜的是,有人意识到了,却很少有人做到。

据观察,近年来,全国不少县市区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村组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区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并将此称之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为此,依托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县级财政承担的开支,每年都在1000万元左右,而且逐年递增。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一部分农村垃圾在城乡之间“漫游”之后,最终进行露天堆放或有害化填埋。财政花了钱,基层干部、群众出了工投了劳,却没有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种状况,令人忧思。

农村垃圾处理乱象令人忧

2016年7月,记者在挂职期间作为山东省德州市乡村文明行动督导组的成员,乘京沪铁路线上的列车沿路巡查各地的垃圾整治情况。

在某县城一城中村的池塘周边,映入眼帘的是遍地垃圾、污水横流。在与此相邻的另外一个城镇一角,依然是白茫茫一片,情况如出一辙。

2017年春节,记者陪家人乘火车外出时也发现,在不少地方,一面是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街道,一面却是漫天飞舞的垃圾。在某小区门口,一个由各种垃圾围成的“小山包”,成为人们驻足关注的“景点”。

据观察,目前农村垃圾处置工作中,至少存在着五种乱象:

一是一些镇村干部为了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考核评比中达标,或者应付上级检查验收,一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人海战术,将各村内的垃圾转移到村外的路边、沟边、河边。垃圾搬家后,总量未减,污染依旧。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习惯乘车检查工作的上级领导进村后走马观花,很难发现问题。

二是一些地方对垃圾进行露天焚烧或有害化填埋。去年以来,为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地派出督导组赴基层督查、暗访。虽然农作物秸秆、落叶露天焚烧现象比过去大为减少,但并未绝迹。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群众为了应对上级检查,索性将各类垃圾集中后挖坑填埋。垃圾中的金属元素及其他有毒物质发酵后,其成分渗入农田或地下,造成农作物或水质污染。

三是垃圾分类工作流于形式。一些本应在初始阶段分类时回收利用的垃圾、金属制品等,在运输过程中与其他垃圾混合,在中转、压缩过程中,一些木质或金属制品时常损坏作业机器设备,不仅造成损失,而且还影响工作。

原标题:农村垃圾“漫游”风不可长 ———关于建立城乡环卫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农村生活垃圾查看更多>农村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