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综合市场正文

如何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积极主动“走出去”

2015-12-22 08:50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刘婷 卢笛音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技术环保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国际潮流。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可以促进节能减排,而且能够扩大市场需求,是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重要结合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要有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作为支撑,同时,发展绿色经济也将为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2008年,联合国发出“绿色新政”倡议,将环保产业作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绿色增长的新引擎。我国已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目前国际环保市场分工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的背景下,尽快实现我国环保产业由大变强,不仅要立足国情、扩大内需,更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环保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鼓励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扩大环保技术、产品、服务输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

“走出去”难在哪儿?

多年来,在环境治理和环保政策措施的驱动下,我国的环保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在当今全球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建设“一带一路”、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大背景下,一批具备实力的环保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走出去”意愿,并主动开展了相关探索,在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产品配套、设备输出等多领域多环节,依托大型企业的工程总包项目借船出海,或利用企业所在专业领域的资源和基础,依靠专有技术单独“走出去”。

然而,面对陌生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环保产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也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笔者就环保产业“走出去”实践中的困惑和障碍,调研走访了山东省、云南省和四川省的部分环保企业和园区,发现作为“走出去”主体的环保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一些环保企业对于“走出去”发展还存有一些顾虑。

一是政策扶植不足。环保产业具有政策需求驱动性、高关联性、依附性和公益性,自发、独立走出去的难度较大,需要有效的规范和引导。但目前,我国既没有专门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对海外投资的环境行为约束和环境风险管理也为数甚少,环保技术和产业“走出去”多以点对点、订单式合作为主,缺乏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二是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规模偏小,对国民经济贡献较低,产业发展层次和结构还不尽合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和技术研发能力,我国环保企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亟待开发。

三是市场信息缺乏。当前,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无力为“走出去”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对国外行业准入要求、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技术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状况等不了解,不熟悉国外环境保护和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特别是对我国引进再创造的环保技术与产品的知识产权认可度,没有及时、稳定、可靠的项目来源渠道以获取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对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生态以及国外合作公司的诚信情况不了解,导致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力不从心,主动性不够,无法确定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和适宜的合作深度。

四是手续繁杂、成本高。相对于进口项目和国内项目,“走出去”项目的交流运输程序繁杂,涉及的海关出口手续多,企业对办理出关手续时在生产标准、设备标准、设备运输等方面的要求不甚了解,导致企业在执行“走出去”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与代理公司及业主反复协调,工作量是进口项目的三四倍,项目周期较长。同时,由此带来的相关手续费、人工费、人员出国费、宣传材料费等成本费用较高。

五是宣传推广渠道少,人才支撑能力弱。目前,不仅国内企业对国外的情况不了解,国外对我国的环保政策、标准、技术和产品也不了解,缺乏有效的平台进行交流沟通,让国外了解我国企业的实力、技术优势和样板工程。此外,高端国际化人才缺乏,能够提供法律保障、语言沟通、技术研发支撑服务的专家团队不足,人才交流与引进的配套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持续性和长效性。

延伸阅读:

瞄准“一带一路” 环保企业走出去有何优势

原标题: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积极主动“走出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技术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