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一家之言:为什么不能同意生活垃圾分类中的“激励措施”?

2019-05-23 09:27来源:深圳垃圾分类作者:戴星翼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绿色账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生活垃圾分类说到底,是要求居民以自己的举手之劳做一点于社会有利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有赖于我们习以为常地去做,不求回报地去做。大家都去做了,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会不断提升,社会也因此一点点地美好起来。例如,行走在路上,多走两步将手中的空奶茶杯投放到垃圾箱;扶起摔倒的小孩子;地铁的先下后上。这些事情的共同点就是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却有利于社会。

这些行为的养成靠的是“教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幼儿园和小学老师的教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包括规劝;好的带头人。

但唯独不能用金钱作为手段,警察不应该拿糖果奖励不乱穿马路的行人。好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仅此而已。有个居民区,从文革以前直至90年代,每逢周六家家户户都有人出来到公共场所义务劳动,靠的是有个好的居委会,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养成的风气。没听说居委会大妈靠的是小恩小惠动员了千家万户。

绿色账户”虽然顶着绿油油的帽子,但遮不住内中散发的铜臭。不管“有关部门”如何大吹大擂,这种做法过去是不成功的,未来?不知道它的未来是什么。

说过去不成功,从运行上讲,是其高成本。居民将湿垃圾送到投放点,那里有专人接收,可能会验收,然后刷卡积分,可能还要兑付居民所要求的日常用品。这一过程产生的全是成本。请注意,湿垃圾是无价值乃至负价值的,却要承担这里一系列环节产生的人力成本和货币成本。大致上,通过这一途径分离出来的湿垃圾,每吨成本在三千元以上。

当然,根本上的不成功,还在于以下两点。

“账户”本质

其一,“账户”模式的本质,是用蝇头小利吸引居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那么,不被吸引的居民有多少?他们如何参与?前面也谈到,“账户”运行成本过高,于是相关联的问题是,该模式可持续吗?可普及吗?我可听说许多街镇已经哇哇叫了,抱怨开销太大吃不消。

退出机制

其二,是“账户”的退出机制。内部其实早就讨论这个问题了。问题在于,既然该模式吸引的是那些贪小便宜的老头老太,那么,一旦小便宜消失了,结局可想而知:不仅一哄而散,恐怕还得挨骂。真不知道“账户”的设计者如何想的,还真以为金钱能够买到良知?

“绿色账户”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一些干部患了群众工作畏惧症。客观上,连续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和良好的财政使干部们底气十足,有那个能力用票子来推动工作,甚至会出现村干部给村民发钱打扫自家宅前屋后的荒唐事。由此也导致人们不会也不愿意做群众工作。当然,这也许是本人的错觉,但愿如此。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生活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绿色账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