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技术正文

污水处理技术篇: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

2015-05-22 14:01来源:价值中国作者:常治辉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处理污水回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资源的紧缺促进了对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进程,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再生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在美国、新加坡、墨西哥、比利时等一些国家,工业、农业和市政污水处理污水回用于补给水、农业灌溉、景观利用和工业生产。作为城市水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内部分城市也开始应用再生水资源,虽然所用再生水处理技术与工艺流程具有国际同等先进水平,但对再生水处理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1, 2〕。

以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药品的副产物为代表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在再生水利用中的去除机理和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热点〔3〕。污水在经过二级处理后水体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质量浓度(数量级)在10-9~10-6 g/L 水平,由于该类污染物难降解、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使用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不能将之完全去除。研究表明,再生水的利用增加了耐药性细菌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微量有机污染物和抗生素抗性菌导致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使得再生水成为水资源安全利用的巨大挑战〔4〕。在国外,目前还没有专门去除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也没有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安全标准和专门的风险评价模式〔5〕。在国内,微量有机污染物所带来的诸多风险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尚未开展。

为此笔者针对国内外再生水处理技术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介绍,以期对再生水安全性指标和相关环境标准的制定起到推动作用。

1 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以及药品的副产物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排泄的结果,包括β-内酰胺类、磺胺类药物、甲氧苄啶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硝基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等在内的许多医疗用抗生素、未使用或过期的药品通过不完全代谢过程,排泄进入污水或直接进入水环境〔6〕。此外,兽用抗生素以及农业、水产养殖应用中的抗生素通过雨水径流排入到市政污水中也是抗生素的潜在来源。不同国家之间,未经处理的污水中特定抗生素药物的检测含量水平不同,可能是由于人均水消费量的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稀释所致。另外,污水中的抗生素浓度随季节的变化也有所不同〔7〕。

1.2 分析方法

对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准确测定是确定处理工艺的关键因素。检测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般方法有微生物法和分光光度法。前者操作程序复杂,后者虽简单、易操作,但干扰大、灵敏度低、检测范围小,现在这两种方法均已很少使用〔8〕。

许多抗生素分子质量低,因此可以采用液相色谱法(LC)进行检测。目前液相色谱-紫外联用(LCUV)和液相色谱-荧光联用(LC-FD)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对抗生素的检测,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也由于具有高灵敏度和定性能力,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对抗生素的检测。国外还有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扫描技术开发的高效液相色谱-光度法(HPLC-SP)测定抗生素残留量的报道,以及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来确定城市污水复杂基质中抗生素含量的报道〔9, 10〕。

2 常规工艺对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传统的污水和饮用水处理厂没有针对抗生素的专门处理工艺,现有的处理工艺也并不能完全去除抗生素,并且目前现有的消毒技术对抗生素的影响还缺乏研究,抗生素及其衍生物可能通过再生水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按控制主体的不同,抗生素污染治理技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废水为主体的去除技术,通过去除废水中的COD 去除抗生素,描述指标为常规废水治理所采用的COD、TN、TP 等指标;另外一种是以废水中的抗生素为主体,其描述指标为各种抗生素的浓度。按控制过程的不同,抗生素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法、生化法及其组合工艺。物化法包括离子交换、吸附、气浮、混凝、氯消毒及过滤等方法;生化处理法是去除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好氧、厌氧、厌氧/ 好氧组合处理等方法〔11〕。不同工艺下几种常用抗生素去除效果的对比见表 1。

注:括号内数字代表在每项研究中的检测限值。

原标题:再生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再生水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水回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