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报道正文

地上铺“海绵” 地下建“管廊” 让城市发展更生态

2015-05-28 10:31来源:三亚政府网作者:乔亚楠关键词:海绵城市污水处理海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日,国家住建部将海南三亚列入全国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市。5月2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提交的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方案初步成型。国家住建部部长陈政高也表示,将把三亚城市“双修”工作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发文明确三亚作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城市,积极推进三亚开展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支持三亚的地下管廊与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管廊?这两大建设将给三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记者专门采访了专家。

A

海绵城市

免内涝补水源

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海绵城市示意图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个概念起源于国外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即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LIUDD)。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进行硬化后都是通过管道进行排洪、泄水,但是在面对大暴雨时的强大冲击负荷,传统的排水泄洪系统难以承受,容易出现管网阻塞情况,不少城市都接连出现了内涝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黄俊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城市内涝解决办法的研究,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提出的,这也是新的设计理念,顾名思义是希望城市像海绵一样将降水吸收,不让这些降雨大量溢出,解决整个城市的内涝问题,同时补充水资源。

其实低影响开发的概念在多年前就在国外提出,要求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不能改变现有的径流系数,不影响原有的生态环境,让自然的湿地、公园、蓄水池等装置像海绵一样吸收降雨,并通过净化装置让其重新利用起来。

海绵城市排放低于40%

在国家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就生动地用图例说明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传统的“快排”模式,降雨一部分蒸发(腾),一部分下渗,有超过80%被排放,而在海绵城市,除去蒸发(腾)环节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下渗减排,采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积蓄利用,让排放低于40%,降水通过有效的各种方式留存。并以这一指标为标准,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几个关键字,就是“蓄、滞、渗、净、用、排”。黄俊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小区可以在绿地、停车场下方建设蓄水功能的装置,再进行简单的净化,所收集到的雨水就可以作为中水使用,用来浇花、洗车等,这在日本的一些小区、家庭中就有很好的运用。小区管理方既可以减少对暴雨季节小区积水问题的担心,也可以降低日常绿化的用水支出,长此以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对于城市而言,地下蓄水装置所收集到的降水,可以用来道路浇洒、作为日常绿化使用,让降水发挥其蓄水作用,也减少用水紧张问题,对于台风天气的强降水也有着“错峰”作用。

对于三亚而言,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降水量较大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呈现明显的“雨后即旱”气候特征。另外,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该市水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河湖水质变差,部分河段甚至黑臭,建设海绵城市是三亚市的迫切需求。以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提高城市水安全等为目标,让雨水能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原标题:地上铺“海绵” 地下建“管廊” 让城市发展更生态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海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