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碳排放交易“跑步”进入“新纪元”

2015-10-14 06:33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闫志强关键词:碳交易碳排放碳减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中美两国再度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承诺到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时间表。

而在刚落幕的第二届中国低碳之路国际高层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低碳认证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翠华在谈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时称,2017年我国将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据了解,中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相较于2014年11月版的联合声明,此次我国明确提出了一些短期目标: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份声明承诺意味着中国未来五年,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预计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之一。

据孙翠华介绍,市场建立将主要经历三个阶段:2014-2015年为准备阶段,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建设工作,具备启动交易的条件。出台其他相关的配套细则和技术标准,以及所有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标准。研究确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及配额分配方法和标准。完善注册登记系统。

2016-2020年为运行完善阶段。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逐步将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做好配额的初始分配,启动市场运行。全面实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调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实现市场稳定运行。

2020年以后为稳定深化阶段。增加交易产品,发展多元化交易模式,逐步形成运行稳定、健康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探索与国际上其他碳市场进行连接的可行性。

业内人士预计,中国要实现减排计划,投资或将达到41万亿元,未来碳排放交易行业大有可为。

业内普遍认为,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具有确定性的重点事件。碳交易是控制碳排放的制度创新,对低碳经济具备重要意义。

国内碳减排市场的参与者可以分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等技术、设备和服务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提供减排技术、设备和服务的供给方面临的是一个增量市场,将直接受益。针对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供给方,以碳交易市场建设为核心的碳减排产业链可以分为技术市场、设备市场和金融市场。三大细分板块中,技术市场和设备市场将最大获益。

年内出台10多个行业核算方法指南

在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展情况时,孙翠华称,目前已经备案了178方法学、7家交易机构和9家审定与核证机构,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已经完全具备条件。截至2015年8月底已经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有307个,备案签发项目有92个,签发的减排量(CCER)约2576万吨。CCER交易量约为1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价格差异较大,大多在10-20元人民币之间。

2011年11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试点省市带动下,浙江等十多个非试点省(区)和城市也先期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试点省市201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完成,配额清缴率均在96%以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各个试点省市采取了出台地方人大立法、政府令等不同的方式、分不同的阶段解决立法问题,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

“201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14个重点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2015年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预计今年会再出台10多个行业企业得核算方法指南。”孙翠华表示,进一步总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的经验,研究确定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以控制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主,主要交易品种为排放配额和中国经核证减排量(CCER),将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排放行业中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交易体系,比如年能源消耗在5000吨以上或年排放温室气体在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可采取逐步增加温室气体种类和涵盖企业范围。

在谈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一步工作计划时,孙翠华说,初期以现货交易为主,条件具备时引入期货交易及其他相关交易产品。综合采用国家预留配额、出售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配额有偿拍卖、政府资金回购等手段,对市场供需进行必要的调节,确保市场平稳运行。

此外,还颁布全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和管理系统。

原标题:碳排放交易跑步进入新纪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