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报道正文

闽式绿洲的“生态经”

2015-12-03 10:52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王超关键词:生态修复环境修复生态文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天,3座城市,13个采访点,30多位采访对象——《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组深入福建,探访福建闽式绿洲的“生态经”。

气象服务显神通

在福建省西北部,红色的砂岩形成孤立的奇峰和陡峭的怪石。九曲溪盘绕贯串,构成了武夷山奇妙秀美的山水画卷。

然而,九曲溪时发的山洪,也成为这片壮美山水的最大威胁。它不仅影响着有武夷山旅游经济主力军之称的竹筏漂流的安全,还对周围动植物生态、乡民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九曲溪上游有数量众多的支流。一旦下雨,800多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再加上山高、溪流落差大的‘山地型河流’地势,导致九曲溪山洪多发。”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监测中心高级农艺师周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所幸,及时的山洪灾害预警为景区安全添了一份力。

“我们首创了一套景区水文观测与水位监测系统,通过对景区12个监测点位的不间断自动监测,解决了景区水位精准预报难题。”武夷山市气象局工程师周方君表示。

在周艳看来,短期内,这套系统可预警山洪灾害信息,保证旅游安全;而从长期来看,当生态要素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还能为研究植物、土壤、水质、茶叶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导茶叶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保护生态的决心很大。我们采取‘山顶带帽、中间腰带、山脚穿鞋’的茶叶种植方式来保护水土,达到茶叶种植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方福清说。

为海岛添一抹“绿”

平潭综合实验区位于福建省东部,四面环海、风景秀丽,海洋生物、岸线、沙滩等自然资源丰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

由于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等原因,平潭沿海常年受大风吹袭,风灾明显。上世纪50年代,城区大风天年均在130天左右。“风大沙多海水咸,光长石头不长草”曾是平潭历史的真实写照。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平潭引进能防风固沙抗旱且生长速度快的树种木麻黄,一度使荒岛变成绿洲。然而,广泛分布的沙地使树木的成活率一直不高。

“我们利用工程建设过程中挖出的黄土代替沙土种植林木,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壤有机质,并尝试收集本地养鸡场的粪便,经过发酵掺入土壤以提高肥力。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木麻黄的成活率,还为海岸带植物景观多样化、鸟类寄居繁衍提供了优良条件。”平潭市政园林公司工程师刘风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气象局副局长高诚良看来,一串数据更能说明平潭的治风成效。“据统计,1954年~2010年,平潭城区阵风达8级或以上的年均天数为62天。因沿海防护林的完善和建筑群的壮大,城区大风天明显随年代递减。2000年~2010年,更是锐减至15天左右。”

据了解,未来平潭将通过实施“海上风电、五绿工程、高层建筑”三重消风规划,逐步改善沿海风口大风状况。而制定诸如海岸带保护管理条例、生态红线等制度,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牧场建设、港口岸线的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将使平潭在经济发展向海洋要贡献的同时,把握好“绿色生态”这张名片。

为了那片滩涂

互花米草是一种生长在潮间带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具有固碳、保滩护堤等作用,我国曾加以引进。然而,超强的繁殖力也使互花米草成为威胁滩涂植物的外侵物种,导致鱼类、鸟类种群数量锐减。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化学方法治理互花米草,然后将治理后的滩涂利用起来种植红树,再将形成的红树林和蟹类养殖等结合利用,发展观光旅游产业,达到综合利用的效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郑福来说。

原标题:闽式绿洲的“生态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环境修复查看更多>生态文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