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评论正文

生态治理:无锡已有国家级技术"样本"

2016-06-12 11:09来源:江南晚报关键词:黑臭水体生态治理无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河道黑臭“染病”,全城为之动容。6月11日,记者从多方获悉,经过多年的研究,从实验室到“临床”河道,无锡已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生态治理办法,虽然这些办法是“无锡经验”,但已成为国家课题的解决方案,是经过实际操作得到多方认可的生态治理“国家样本”。

曾经的黑臭河道如今迎来了垂钓者

居民担忧:“这样的效果能否长久”

“这条河以前又黑又臭,脏得不得了。”昨日,当记者来到景丽东苑西侧东新河欧尚段时,一位在这附近住了10年的周先生忍不住“吐槽”起这条河的过往。这条200米左右的小河,河水的黑臭曾让附近的居民避之不及。“不过现在是比以前好多了。”周先生坦言,印象中是从去年开始,这条河“变”了,不再黑臭。跟着周先生的指引“打量”了一下眼前这条河,河床上长有水生植物,河面上还漂浮着朵朵睡莲,沿着河岸走一走,还能碰上三五个垂钓者。

“我们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向河浜投放了微生物菌群。”滨湖区水利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语道出了黑臭河道改变的原因。该人士介绍,由于种种原因,这条河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对此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通过培养微生物、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的放养,促进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有效降低水质COD、氨氮等,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促使水生态逐步恢复自净能力。

不过,周先生对于这条河的“未来”还是有些担忧,“这样的治理效果能保持多久?”相关部门人士坦言,采用投放微生物菌群的方式让黑臭河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但是这仅仅是治理的基础环节之一,“这条河道有很多箱涵,这是治理的难点。”该人士介绍,河道污染表象在水质,根源还是在岸上,除了做好源头杂物过滤外,更要做好沿线防污控污工作,而“藏于”地下的箱涵,其天然的隐蔽性加大了防污控污的难度,也使得生态系统的人工营造更为困难。

生物处理技术暂未在全市大范围铺开

业内人士:应急治理技术要科学采用否则会破坏生态

江苏奕普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向军高工有着20多年的从业经验。在他看来,黑臭水体第一阶段的应急治理,如采用化学方法像强化絮凝和药剂杀藻等技术,虽然高效但只是短期效果明显而已。絮凝剂增加了底泥负荷,且不利于生态修复,同时还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化学杀菌剂虽然除藻快速高效,但对其他生物比如鱼类等副作用较大,甚至会加速释放藻毒素,造成二次污染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这种情况下,微生物菌剂的投放就能快速地发挥功效了。“但考虑到水体的流动性和微生物等对水质变化的敏感度,容易形成短期效应和单一效应,推广运用还需要更多研究。当然,如果处理得不好,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钱向军表示。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河道生物治理并未在全市范围铺开。“这种技术对河道条件要求较高,且效果比较有局限。”市水利局相关人士表示。据介绍,多年前,在全市“清河行动”时无锡也曾做过几条试点河道,短期效果确实较明显,但从长远看并不理想。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治理技术有局限性,受河道自身条件约束较多,而且一些城区河道排水要求比较高。“比如现在汛期阶段,在河道里洒了微生物菌种,可能才停留了半天,一场暴雨落下来,这些菌种还未发挥效果就已经被排走。”所以,相对水流比较缓慢的小河浜会比较适合这种治理技术,而且截污要相对到位,没有大的排污口,采用这种生物治理的技术或许会有些效果。如果选对了菌种,短期内对提高水质、透明度效果应该很快。

生态系统修复势在必行

黑臭水体:应有效提高其自净能力

“从未来河道治理技术的大趋势来看,仅仅引入生物治理肯定是不够的。”有关专家分析说,很多地方在治理中陷入了误区:技术选择上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效运行;注重单一措施、忽视综合治理;注重水质净化、忽视水生态修复;注重技术措施、忽视科学管理; 机械套用污水处理的思路与技术;缺乏对水生植物净化作用的科学认识等。导致经过治理的水体无法维持长效洁净状态,很快再次出现黑臭。

在去除黑臭应急治理的同时,应迅速排查外部污染源,在控源截污基本完成后,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才是治水的本质所在,其核心在于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钱向军透露说,他们目前和上海海洋大学一起正在进行的河道治理技术,会大量的运用到水生去富营养化、水生控藻、组合式生态浮床和水生森林等多项技术,构建包含水生动植物、微生物在内的完整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被污染水体的自净能力。

治理黑臭水体,系统性整合治理技术、重视生态修复方式势在必行,构建健康的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原生生态是根治水体黑臭的必经之途,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

生态治理,无锡已有技术“样本”

国家级项目:为期四年已治愈三条河

据了解,四年前启动的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太湖项目,在对太湖新城湖滨流域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综合示范课题中选取了太湖新城梁塘河、蠡河、长广溪3条污染程度分别为重、中、轻度污染的河道进行实践性地生态治理研究。而梁塘河谢湾底浜的生态治理是国家“十二五”水专项太湖项目中的一个支项目。

“这是生态植草沟,”在离梁塘河支浜几百米的示范林区,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的邱伟健介绍,林区土壤里富余的水通过导流汇入到了植草沟,通过天然屏障水中的氮、磷等成分得以消减,此后水流再进入到节点处理池,这一处理池是林地中的低洼地改建而成,是拦截、蓄滞、强化净化型的湿地系统。也就是说,水流经过植草沟和节点处理池两个环节的净化后才汇入到谢湾底浜。而谢湾底浜还建立起了生态阶梯湿地。走进谢湾底浜,只见岸坡上种有挺水植物野茭白,河面上则用生态浮床种上了水芹,“河底还有沉水植物”,通过这样系统的生态治理后,谢湾底浜告别了黑臭。

经过近4年的生态治理,3条河的水质都有了明显的好转。无锡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无锡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晓峰博士是此次课题研究主负责人,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虽然到今年年底国家层面才会来无锡进行全面验收,但这项已经成熟的“无锡版”治河技术,可以说对于锡城未来的河道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储备”。

河道恢复自净能力需要足够的时间

新一轮河道治理:前期专家论证马虎不得

黄晓峰表示,通过前四年“试验”,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三条河共9个示范工程都已显现出效果。针对新研发出来的无锡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该项目组还编制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健康指南”,为今后其他河道可提供直接有效的“经验总结”,未来治理在此原则上可进行“简单复制”。

谈到河道的长效治理,黄晓峰表示,“河道要恢复自净能力,需要足够的时间。”在他看来,科学治理河道,在前期论证时,不要怕浪费时间。前期论证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过程,一些业主单位恨不得两三天就要逼着拿一个规划方案出来是万万不可取的。

“有了这个成熟的技术和积累,完全可以想办法运用到更多的项目中去。”市里提出来要精准治太,在黄博士看来,在新一轮的治水中,同样要注重“科学治水”。他建议说,在这一轮治水中,千万不可盲目赶时间,一定要进行专家论证,应从调查、方案论证以及采用的技术等进行多方多轮的论证。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治水的长效性。我们这新一轮水行动计划虽然只是五年计划,国家的水专项计划是要到2030年,还要关注长效性。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方案完成后的可维护性。

原标题:生态治理:无锡已有国家级技术"样本"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黑臭水体查看更多>生态治理查看更多>无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