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深度】如何化“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

2016-08-10 10:38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杨绍功关键词:垃圾焚烧项目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网络讨论和媒体报道中,“邻避效应”一词来自英文NotInMyBackYard,指的是人们担心某些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带来负面影响,希望该项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而“迎臂效应”则正好相反,指的是人们不排斥甚至欢迎相关项目的落地,认为其能给社区发展带来好处。

近年来,引发“邻避效应”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态势。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等地,都曾先后出现市民因争议性项目而提出抗议的事件。而类似的项目,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征集民众意见,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很可能会“变废为宝”,让当地居民共享项目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迎臂”欢迎相关项目的落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当前中国的现实语境下,环保类群体性事件的多发,不能简单归因于“邻避效应”,还应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源。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董学立则认为,需要从法治层面上确保相关企业项目的行为合法、程序正当,保证受影响地区居民的利益。第17期“议事厅”,记者请他们二人共同为化解“邻避困局”支招: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如何摆脱“一闹就停”的命运?如何化“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

封闭决策无视诉求,易好心办坏事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一季度全国各地就有50多个垃圾焚烧项目拟投建和在建,但许多项目信息甫一公开,便遭到群众的集体抵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领衔的研究团队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规模较大的环保类群体性事件至少有52起,其中千人以上规模的就有12起。事件诉因中,涉垃圾类的有19起,涉工业污染的19起,涉变电站的6起,涉污水处理的1起。

许多人习惯以“邻避效应”来概括这类群体性事件。所谓“邻避”是个人或社区反对某种毗邻设施建设或土地使用,因为这类建设产生的利益由社会全体所共享,而带来的不良后果却多由当地居民承受,因此建设受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从受到当地居民抵制的项目分类来看,从垃圾或污水处理到核电站等环境高风险项目,人人都有需要,但人人都想搭便车而不愿支付环境影响成本。

但单光鼐认为,当前这类事件多发,不仅仅是因为“邻避效应”。单光鼐深入研究了2012年轰动全国的“什邡事件”和近年的类似事件后发现,许多环保类群体事件并不完全是“邻避”事件,也不是单纯的“环保运动”。它们可能涉及多个层面的利益博弈,因各地具体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比如,汕头等地的相关项目受到抵制,就与当地逼仄的环境容量有关;而在许多事件中,不科学的决策过程很容易成为群体聚集的导火索。

单光鼐认为,行政主导式的决策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老百姓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当前,在许多地方,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类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说了算——不仅立项选址等前期没有公开讨论,项目招标、建设等程序没有征求公众意见,项目敲定后也只是草草公示。这种封闭的决策过程无疑容易助长公众的不信任情绪,使得项目消息一公布就引发强烈反对。

“其实,地方政府部门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候是好心办成了坏事。”单光鼐说,现在不少城市都面临“垃圾围城”“污水围城”等环保困境,相关项目上马有迫切的需要,地方领导干部加快推进项目也是为地方发展考虑。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公开决策,就容易产生问题。比如,对垃圾处理站,过去人们顶多有点非议,远不至于强烈反对,但现在公众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在提高,单纯的行政主导往往就行不通了。

单光鼐做过比较分析:在国外,环保高风险项目选址,都有广泛征求民意乃至公投的过程,而且时间往往会拉得很长。项目涉及范围内的公众要广泛参与、充分讨论,项目行还是不行要有激烈交锋,不行该怎么办也要引发公众思考。而在国内,单光鼐去年调研过3个核电站、2个火电厂和2个焚烧厂,发现这些项目选址都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

不仅如此,与这些项目相关的沟通渠道还有被弱化的趋势。比如,过去的公告多是张榜公示,但现在改成了网上公示,这就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般老百姓很少主动关注政府网站,这种信息公示实质上变成了走过场。

充分沟通关照百姓,避免“一闹就停”

“该让老百姓知道的,没有及时有效公开,容易一见就闹、一闹就停。”单光鼐分析发现,上半年发生群体性事件的50多个项目,多数都已经被暂停或终止。这些项目往往是前期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公布,紧接着在相关区域的居民中成为热议话题,进而被诉诸网络形成舆论热点,最后在舆论和群众聚集带来的维稳压力下,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宣布停建。“一闹就停”成为许多社会急需、环境风险较高的项目的“宿命”。

明明是于民有利的项目,为何总是“一见就闹”?大家真的没法有话好好说吗?单光鼐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在公众参与方面及早“介入”。公众关心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答,就容易酿成群体性事件,而很多地方领导可能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原标题:如何化“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项目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