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评论】抱歉 土壤修复不是救世主

2016-09-05 09:55来源:中华环境作者:张旭辉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修复土壤修复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十条”一发布,土壤修复行业的券商、企业、平台等各路神仙兴奋之极,再次纷纷玩起预测游戏,千亿万亿不绝于耳,仿佛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土壤是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的吹风从未存在过。

经济下行,各行各业压力山大,出现个热点就可能一拥而上。环评、水文、地调、园林、农艺、机械、固废、水处理……凡是能跟土沾上边的行业,都有单位正走在转型土壤修复的路上。不过,土壤修复这块蛋糕恐怕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万亿市场听起来真的很诱人,不过这个规模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一种方法是根据国家公布的土壤点位超标率,算出超标土壤面积,再乘以一个修复单价,over。且不说陈部长早已公开表示,土壤污染调查点位不代表全国的土壤污染状况,只看这面积乘单价的算法,就好比一家人每天做饭只看有多少人吃,而不看家里有多少米。另一种方法是拿发达国家土壤修复花费占GDP的比重等比例推导。照这个逻辑,全世界的国家都长一个样儿,只是块头有大有小。

由于国情千差万别,同样的认识未必导致同样的结果。1973年就成立国家级环境管理机构的我国和美日等发达国家一样,都是地球上最早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国家之一。40多年来,发达国家普遍恢复和重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中国家要么环境良好而经济增长迟缓如巴西,要么经济高速增长而污染严重如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环境污染是高速增长的部分副产品,而一个国家的环保产业之所以产生和壮大,是因为污染已经威胁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治理污染的技术和经济实力也具备。弱国无尊严,增长有代价,土壤污染也是代价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预防和修复土壤污染根本上是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土壤修复需要投入的资金,无论是国家兜底、污染责任者付费还是开发者付费,最终必然以税费、物价、地价、房价等或显或隐的形式由不同群体负担,最终反映为生产和生活成本上升,也就是拿出金山银山换回绿水青山。

土壤修复产业规模是几千亿还是几万亿,取决于我们到底能承受多大的付出。2016年中央预算给了土壤污染防治130多亿,加上地方财政大概数百亿。财政资金以引导为主,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则需要稳定可信的投资回报机制。像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治理一样,土壤环境保护的受益群体也是抽象的,建立类似城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处置那样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并不容易。即使能够建立某种机制,经济社会发展应付的代价也不会凭空消失。

我国需要投入的民生领域很多,也都比较紧迫,无论财政资金还是社会资金,决策层都希望投到需求合理、资金效率高、效益明显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土壤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可是危害到底有多大?损失是多少?需要修复多少土壤?修复到什么水平?技术能力怎么样?怎样以比较合理的投入收获更大的社会效益?“土十条”正是考虑和研究了这些问题,才遵循了“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突出重点、有限目标”的思路,把摸清家底和风险管控作为核心任务。

发展中形成的环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土壤修复并不是各行各业过剩产能的救世主,而是需要全社会去承受的阵痛。只有国家经济持续稳定且越来越“绿色”地增长,政府和社会不断积累财富,才有更强能力承受治理修复代价,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土壤修复产业才有美好的明天。

原标题:抱歉,土壤修复不是救世主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修复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