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污泥评论正文

多重技术路径难阻“剩宴” 污泥处理频遇倒春寒

2016-09-29 14:32来源:中国环保在线关键词: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污泥消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随着经济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城镇污水处理事业不断发展,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污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由于污泥处理的投资和运行费较高,如处置不当,将造成“二次污染”,这一环境保护领域难题已备受关注。

据公开资料,在我国污水处理厂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重水轻泥”的现象。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了污泥的初步减量化,但并未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处理。虽然80%污水处理厂建有污泥的浓缩脱水设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导致污泥中含有的恶臭物质、病原体、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容易从污水转移到陆地,使污染物进一步扩散,也使已经建成投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环境减排效益大打折扣。

污泥的最终归宿在哪儿?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常用的污泥处置方式有填埋、焚烧、堆肥、建筑材料等。业界资深人士胡峻铭介绍,现在有31%的污泥采用土地填埋的方式处理;3.45%与垃圾混合填埋;还有约45%的污泥用来堆肥等土地利用领域,还有约3.45%的污泥进行焚烧处理。

纵观乱象丛生的污泥市场,业界纷纷疾呼:是谁,在从中“作梗”?

远未完成的目标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设污泥处理处置量总规模应达518万吨/年。但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仅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43.4%,即224.81万吨/年。

从来源上讲,污泥主要分为工业污泥与生活用水污泥。当下,生活用水污泥占据了较大比重,其主要来源于污水处理厂,也就是市政污水。在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中,第一个步骤是将污水引入沉降池将杂物进行沉降,再将剩余的污水通过过滤、渗透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处理。最终沉降后形成的沉淀物则是污泥。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及重金属,直接脱水填埋会导致土壤的严重污染。

因此,早在“十二五”规划初期,污泥处理产业被提上日程,规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中国重点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它城市达到70%,县级重点城市达到30%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类似于餐厨垃圾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沼气、生物柴油、循环流化床焚烧发电、以及类似于张虎明的团队开发的微生物技术制作活性污泥,将其资源化利用技术都已成为重要的处理处置手段。不过,尽管技术种类众多,却掩盖不了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虚火”。

然而,经过短暂的火热,污泥处理处置产业迅速回落。自上海白龙港项目之后,国家鲜有大型污泥处理处置项目落成。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和上海等城市仅有约5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建设了一批污泥消化装置,而且污泥处理设施小,甚至近20座都已不能使用。“现在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

“技术不是没问题”

在污泥行业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自称“技术派”。不同于“万事俱备,只差政策”的主流观点,陈同斌认为,目前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虽然存在政策和管理问题,但成熟的、适合大规模推广的成套技术设备和工程实践并不太多。这也是一个瓶颈,制约着规模化和市场化。绝大多数污泥无害化工艺中,处理后的残余物或产物仅仅是一种原料,而不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

“很多专家说路不通。路为什么不通?实际上,技术也不是没有问题。总想着国外有各种各样的技术,从原理上和理念上考虑似乎也能适用于中国,但是到中国一落地,就会发现还存在泥质适宜性、经济合理性和管理水平等问题。”据公开资料,目前全国已建成的五六十座污泥厌氧消化装置,能正常运行的只有几座。

诚如污泥消化,由于中国污泥含砂量高,不分解的砂粒会沉积在消化器底端,过一两年需要清理出去以恢复容量。污泥消化产生沼气,与氧气接触容易发生爆炸,清理砂粒时需要惰性气体小心地将沼气置换出来。某市曾花两个亿,从欧洲进口配套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污泥干化生产线。一位参与评标的专家透露,当时并没有任何人做过完整的实验和工程,污泥该从窑头还是窑尾扔进去,扔进去会对水泥质量产生什么影响,没人说得清楚。

对于水泥窑、火电厂而言,协同处理污泥在经济上并不合算,而且水泥产品的出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也较大。它们更多将污泥视为一顶“绿帽子”,戴上以降低被关闭的风险。对此,陈同斌认为,中国污泥产业上下游打不通,有政策问题,也有技术问题。从产业角度看,污泥处理技术普遍存在“能用但不好用,不经济、不方便、不连贯”的问题。他同时表示,处理污泥不能全靠市场经济,“经济效益比较差,不赚钱,但是也必须做。”

建立良好机制是关键

针对如今污泥处理市场的待解难题,众多业内人士普遍指出,当务之急要加强政府的高效监管,建立相关的行业监督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等,促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业界资深人士盘雨宏指出,要解决污泥处理处置中的系列问题,政府的高效监管是关键。政府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监控与社会宣传,在标准上应该注重体系的建立,同时应公开相应信息。另外,任何产业发展初期,奖惩手段的利用都较为高效,应尝试在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的运用这一举措。

他进而指出,解决我们环保业的问题要靠政策,是对人心的法律约束。一方面是要行政透明,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建立类似的行政透明机制。另一方面则是要建立社会监督、行业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环保门槛必须提高,而提高门槛的最简单做法就是让已建成环保项目的运行受到监督。”最后,是要实现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信息公开,包括项目的处理量、处置量、处理费用以及污泥处置后的去向,让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而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看来,信息公开可以避免很多问题。但如何保证公开数据的真实性,这需要相关部门下工夫。陈同斌强调,还要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如今国内标准不健全且实施不到位,包括运行监管、工程设计等方面标准缺失。同时要加强监管,提高行业门槛,必须有些硬性指标,要有相应的资质评定,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技术和工程上要把好关。包括技术的选择、施工要求和运营上的监管,国家还需要有好的示范工程。

此外,陈同斌还指出,“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的良好发展取决于政府的决心和机制的设置,机制做得好,两三年时间行业就能得到健康发展,机制不好的话,再过十几年还是不行。”

原标题:多重技术路径难阻“剩宴” 污泥处理频遇倒春寒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污泥处理查看更多>污泥消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