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评论|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能否一刀两断?切割“红顶中介” 给民众更多话语权

2017-03-13 09:32来源:光明网作者:敬一山关键词:环评环评机构环保部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绝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两年前关于环评的一句表态,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在今年的两会上,他再次回应这个问题:“从今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

“红顶中介”是过去环评乱象的一个突出反映。环评机构因为有官方背景,有权力没责任,只要企业钱给到位,环评就能包过。环评这样一个旨在事先把关的制度设计,就此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对防治污染自然也没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环保部率先进行的“自我革命”,主动和“红顶中介”切割,是对症下药之举,具有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摘掉环评机构的“红顶”,是治理环评领域乱象的重要突破口。但也要看到,仅仅是环保部门和环评机构的切割,可能还难以保证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因为环评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既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生死,那企业就会有动力去“收买”。而且因为在目前制度下,环评是由企业给环评机构付费,即便是不存在腐败的情况,环评机构也有可能受到“金主”态度的影响。当环评机构没有了官方背景,在市场上求生存后,其独立性甚至更有可能受影响。

所以,切割“红顶中介”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环评机构真正独立发挥作用,而不能摘了权力的帽子,转身却投入资本的怀抱。这首先要求环保部门发挥积极的监管作用。很多环评机构虽然机制上是独立了,但人员还是原来的人员,和环保部门的人脉关系不可能彻底一刀两断。环保部门能否做到铁面无私的监管,这是一个考验。

让人欣慰的是,环保部门对此已做出了一些配套的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全国环评监管平台,所有的环评文件要上传到这个平台进行公开。透明是最好的监督,如果所有的环评材料和结果不仅环保部门能看,还都对社会公众开放,那就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监督制度安排。虽然环评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人未必会看得懂所有的文件和数据,但一旦现实出现污染,受影响的民众就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去追查当初的环评,进行后续的索赔和问责。

“红顶中介”以及过去环评领域的很多乱象,一个共性原因就是其都在“暗室”里运作。企业、环评机构甚至一些环保部门达成同谋,外表看所有的程序合法合规,但内里一推敲,各项数据都是按需编造。要根治这些问题,除了让环评机构的身份更独立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打开“暗室”,让民众以及环境公益组织等更多的制约力量,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环评不只是企业和环评机构之间的事,民众才是最大的利益相关方,增强民众的话语权,是防治污染的最有效“武器”。

延伸阅读:

最新|环保部建设项目环评资质申请审查情况公示(附资质延续机构业绩情况表)

原标题:切割“红顶中介”给民众更多话语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查看更多>环评机构查看更多>环保部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