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万亿建设热潮:是大胆一步 还是走得太急?

2017-10-18 10:34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作者:钟椰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气候渐趋极端化,正成为体量迅速扩增的诸多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尤以大城市为重,更为剧烈的城市洪涝灾害、极端高温等,及由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成为城市主政者的"紧箍咒"。

建设海绵城市,成为各大城市无奈而时髦之举,希冀以此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

按国办发〔2015〕75号文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6年以来,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启动。截至2017年4月,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38公里,完成投资约400亿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更大的投资正在路上。有国内机构预测,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7.6万亿元。

但城市的急切诉求与囊中羞涩再次成为现实难题,海绵城市建设的融资困境还没有得到明显解决。作为惯用之选的PPP成为重要渠道之一,而社会资本尚未给予足够热烈的回应,前景待解。

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地方政府对其的专业认识以及已面临和将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依然需要更多更系统的认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需要提高协调能力等,当下的建设热潮,显得有些"急"了。

海绵城市建设,被认为向解决环境问题迈出的大胆一步,但目前仍只是一个美好愿景。

1 倒逼下的建设热潮

近几年,北京、南京、武汉和天津等城市都因严重积水或暴雨等,遭遇巨大的城市正常运行挑战。2008年至2010年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有62%接受调查的中国城市遭遇过洪水。

背后因素并不复杂,且多大同小异。包括地下水抽取过度、水道老化、城市积水高发,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加上使用不渗水的材料使得土壤无法吸收雨水,加大投资修建基础设施,以及对原有生态形态的改造和破坏等。

以武汉为例,去曾拥有上百个湖泊和具备储存雨水功能的湿地,城市高层建筑和公路迅速蔓延,该市约90个湖泊被填埋,导致城市在去年7月陷入汪洋中,一连数天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供电和公共交通瘫痪。

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在整个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洪水影响了超过6000万人,超过200人因此死亡,经济损失超1000亿元。

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热词也就顺理成章了,严峻形势倒逼提速,海绵城市建设得到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全力推进。与原来主要依靠城市排水系统、注重水平方向导流的"灰色思路"相比,海绵城市则因其注重城市对雨水的自然吸纳、蓄渗和就地调节而被称为"绿色思路"。

延伸阅读:

项目|海绵城市最新招标(10月16日)

原标题:海绵城市万亿建设热潮:是大胆一步,还是走得太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