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国际正文

视野 | Nitrification and Me:一个瑞士教授眼中的硝化演变史

2018-03-15 17:08来源:IWA国际水协会关键词:活性污泥水污染控制污水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46年1月6日,Willi Gujer教授出生于瑞士Rümlang。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大学毕业后,他先到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就去美国攻读博士,并于1974获得了UC Berkeley的环境工程博士学位,其导师是著名的David  Jenkins教授。博士毕业之后,他就回到瑞士联邦水科学技术研究院(EAWAG)任职,并在1976~1994年期间负责工程科学部的管理工作。

他的研究重点是污水的生物处理,尤其是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他在活性污泥一号模型(ASM1)的建立中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包括很多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的建立。他从1992年开始担任EAWAG流体力学与水资源管理系城市水管理方向的教授,目前是ETH土木、环境与地理工程系的荣誉教授,同时仍负责研究生项目中城市水管理和水污染控制的研究。


上图是Gujer教授在DTU丹麦技术大学授课的珍贵视频截图。Gujer教授在幻灯片里说“污水处理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他将污水处理的工艺发展和时间轴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形象地展示了污水处理的发展史。这也说明了随着大家对污水处理的认识的加深,营养物的处理日益受到行业的重视。另外他作为ASM模型的重要贡献者,脱氮除磷也是模型的核心组成部分。

硝化研究受重视的原因

在这篇综合文章的标题和概述中,Gujer教授都很谦逊地强调这是他个人几十年主观经验的总结。但在拜读完此文后,可以说这是污水界截止到2010年的脱氮处理发展史。在此综述里,Gujer教授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硝化处理工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如今各种污水处理工艺模型(活性污泥、生物膜反应器)以及河流自净作用的重要基础。他说微生物基因遗传技术时代到来之前,硝化作用是环境工程研究中被研究最多的微生物过程,而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

1. 从出水水质要求出发,为了实现可靠的生物脱氮表现和了解受纳水体中氮的转化,我们需要研究相关的工程信息,以全面利用硝化过程来实现水污染控制;

2.  从加深对微生物的认知需求出发,用硝化过程,甚至说氨循环中复杂的反应矩阵,来追踪混合种群中特定微生物的行为和表现。这里硝化作用是判断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的种类及行为的代理指标(proxy)。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演变,还反过来影响Gujer教授自身的研究以及他对污水生物处理的认知。在展开论述之前,他又一次强调者此文更多的是一些个人观点的整理:“不要期待这篇综述如何细致、详尽以及纵深结合地探讨硝化作用”。尽管如此,他还是洋洋洒洒写了19页,所以我们将分两期微信介绍这篇综述文章,但受篇幅所限,也仅仅能对文中要点作梗概介绍,想知道更多详情的读者可以下载全文来阅读。

硝化反应—改变行业规范的催化剂

在20世纪初期,基于生物处理的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主要是HRT、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F/M等经验参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化学工程师的影响,卫生工程师开始用系统分析方法来运营污水厂,引入了物料平衡、物质转化过程和速率、动力学和化学计量等新的研究基础。这是一次行业规范的转变,并打通和改善了污水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沟通之门。

硝化反应就是一个易于辨识的转化过程,是展示当时水污染控制新工具各种优点的完美模范。在随后的30多年里,很多新概念的引入都是以硝化作用为基础的。其实污水生物处理发展到今天,真的很多又要归功于“硝化过程”。

“我入行前的硝化发展史”

尽管在BOD、COD等参数面世之前,二级处理出水硝化程度的高地会被人们作为评价污水处理好坏的标准之一,但从受纳水体的角度来看,硝化过程最初并没有受到正确的对待,相反被当作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显然当时人们还没将硝化过程用作判断工艺表现以及水体接纳还原/氧化氮的参照指标。

硝化研究有以下一些里程碑事件:Monod在1942年最早提出连续发酵的概念,在这基础上Novick和Szilard在1950年发明了连续发酵的反应器,并开创了恒化培养器(chemostat)的概念。他们的工作为连续式微生物培养系统奠定了理论和数学建模的基础。1964年,英国水污染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Downing将硝化过程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首次指出硝化作用依赖于自养硝化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该速率低于异养菌的比增长速率,需要足够长的泥龄以防止硝化菌的流失,并开发了基于动力学概念和反应器技术的硝化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理论。到了1970年,SRT、MCRT等参数已经成为硝化活性污泥污水厂模型和设计的必要组成。1975年前后,第一批硝化动力学模型也相继亮相。

在70年代初期,少数全尺寸的污水厂开始研究并实现脱氮处理的方法,比较流行的方法折点氯化、离子交换和氨吹脱等物理-化学方法。这说明人们开始重视氨氮和硝态氮问题。1975年美国环保署发布了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氮控制设计手册》就是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尽管涉及了去除COD的高负荷活性污泥法、硝化系统和添加甲醇的反硝化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该手册前言说道:“这本书没法在5年前就出版,因为当时的脱氮技术还不成熟。”  而在这书1993年再版的时候,前言变成了:“自第一版发行以来,生物工艺已经成为了脱氮工艺的主流,只有很少的案例还在使用物理-化学方法。”

这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时还是一个博士生的Gujer教授于1971年开始了他的污水处理工艺工程生涯。他说他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接触稳定活性污泥工艺(contact  stabilization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中的硝化反应静态模型。

硝化工艺开始唱主角

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是污水处理氮控制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很多地区都在当时建立了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排放标准。苏黎世Werdhölzli污水处理厂,作为瑞士当时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约43.3万人口当量),成为首个将硝化列为必须工序的污水厂,当时的出水标准为2mg  NH4-N/L(80%的采样通过率,>10℃)。1973年苏黎世市政府还发起了一次面向全球的污水厂扩建设计方案征集大赛。在这次比赛中可以看出很多工艺方案都缺乏可靠的设计信息,大型污水厂的成功经验少之又少。

当时的Gujer教授被委以重任,根据当时EAWAG的几个用实际污水作实验的中试项目的结果去制定Werdhölzli污水厂扩建的设计标准。同时也因为这个项目,他的职业道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原标题:Nitrification and Me:一个瑞士教授眼中的硝化演变史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活性污泥查看更多>水污染控制查看更多>污水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