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大招!生态环境部剑指环评公众“被参与” 弄虚作假一概退回!

2018-08-09 10:32来源:长安观察作者:张砥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报告生态环境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公众参与好比决策过程中的“活性炭”,过滤掉的正是影响工作开展的不确定性。

“拿出诚意来”,首先就要让公众感受到一种姿态,让大家看到相关部门是竭尽所能而非蒙混过关,是坦坦荡荡而非半遮半掩,是身子朝下而非脚不着地,是开门纳谏而非充耳不闻。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获取公众信任的最佳“打开方式”。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弄虚作假等问题或将从根本上被遏制。”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新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已经公开发布,其中,公众参与已纳入环评审批的受理要件,环评报告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将被退回。

环评是遏止环境污染的第一道防线,而作为环评制度的关键法定程序,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也在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不论是前期规划,还是项目开工,邀请相关群体来坐一坐、聊一聊,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但很多时候,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沟通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环评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或弄虚作假的问题并不鲜见,公众屡屡“被参与”,极大消解着环评的公信力。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环境部专门就此更新《办法》,看似是打制度补丁的小举措,实则蕴含着如何回应民声的大思考,对于其他领域完善公众参与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参与型公民”可谓时下的一个热门概念,推动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决策、环境监管、风险评估等方方面面,已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来,在公民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之下,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最终都达致了“挺满意”的效果,社会共识的凝聚度越来越高。

但一些地方因前期沟通不足而引发的“邻避效应”,因政策简单粗暴而激起的舆情反弹,因民意调查造假而招致的质疑抨击,也同样提醒我们,政务公开不应只是告知,公众参与也不应只是附和,如果只盼着“账本一晒,否极泰来”,如果只停留于“我说你听,我做你看”,面对质疑没有回应,面对批评没有改进,参与也就成了“权利泡沫”,不免会让公众失望。

特别是当公众参与愈发成为一种法定程序和全民共识的时候,有关方面任何缺乏诚意的举动,都会令自己瞬间掉入不信任的“塔西佗陷阱”当中。

公共政策事关公众福祉,也正因此才需要更加充分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知道,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民意的护航,本应在决策之前完成的意见交锋和利益博弈,就会延宕到决策实施当中,成为决策推行中的浅礁暗流。

当前,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治理情况纷繁复杂,利益博弈无处不在,公众参与的充分程度,决定着工作推进中潜在风险和矛盾的暴露程度。公众参与得越广泛,诉求表达得越充分,对完善政策、科学决策的帮助就越大;同时,当公众在自身利益的攸关项上刷到了存在感,也会更加自发自觉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激发起共治共享的良性互动。

可以说,公众参与好比决策过程中的“活性炭”,过滤掉的正是影响工作开展的不确定性。以欠缺专业知识而排斥公众参与、以只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而认为公众“不足为谋”的观点,都是片面而偏颇的,容易让决策失去最基本的公共性。

相较以往,现在的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如何引导公众更好参与,有效避免“信息逆差”,考验着相关部门的工作作风和能力水平。换句话说,同样是发放调查问卷,10年前可能会让公众有参与的获得感,而今却会让大家有敷衍的既视感。问题不在于问卷本身,而在于方式方法有没有与时俱进。

这启示我们,在公众权利意识普遍觉醒的今天,“勾勾画画”“圈圈看看”的表面参与远远不够,大家更期待的是一种有目的性、有引导力、有对象感的深度对话。把好事办好,就不能有“替民做主”的思想,更不能有“怕麻烦”的心态。所谓“拿出诚意来”,首先就要让公众感受到一种姿态,让大家看到相关部门是竭尽所能而非蒙混过关,是坦坦荡荡而非半遮半掩,是身子朝下而非脚不着地,是开门纳谏而非充耳不闻。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获取公众信任的最佳“打开方式”。

公开也好、参与也罢,说到底是对公众的“预期管理”。有研究者坦言,“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是一种心理期许,先决条件是透明、公正与公开”。

身处众声喧哗的舆论敏感期,公共治理改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呵护公众参与热情,探索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公众参与能力,创造公众参与条件,从“单向管理”走向“社会共治”,我们就一定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国家全方位发展进步。

原标题:大招!生态环境部剑指环评公众“被参与”,弄虚作假一概退回!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影响评价查看更多>环评报告查看更多>生态环境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