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卫评论正文

上海湿垃圾末端处置压力大 小区分布式设备需堪用

2020-01-19 14:31来源:解放日报作者:王海燕 曹飞关键词:湿垃圾处理有害垃圾上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垃圾去哪了?末端处置,尤其是湿垃圾的去向,是代表委员最关心的环节。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湿垃圾单日最高产生量已超过9000吨,现有湿垃圾处置能力却只有5000吨左右。根据现有规划,到“十三五”末,上海湿垃圾的处置能力也只有7000吨/日左右。

“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应该进一步优化分类标准,终端处置体系也应再加强。”市人大代表李俊兰指出,过去半年里,浦东新区收集到51吨有害垃圾,但末端处置能力仍欠缺,亟待建设专业的处置场来处理。

为了弥补湿垃圾大型末端处置能力的不足,目前,上海各区都在积极推广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市政协委员史吉平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不少地方湿垃圾处理设备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处理过程产生异味,设备利用率低,甚至成了摆设。由于湿垃圾原料成份不一,生产出的有机物成份也不稳定,亟需制定相关质量标准。

“要加强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的运行监管,对全市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使用情况展开调研。”史吉平建议,相关部门要出台分布式小型湿垃圾处理设备采购指导目录。

市人大代表李震说,目前此类设施设备主要集中在园区、居民区、商务楼宇等湿垃圾产生量并不大的场所,其中不少设备试验性、展示性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菜场等湿垃圾日均产生量巨大的场所的设置率并不高。李震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规范文件,及时淘汰展示性的设施,使湿垃圾真正实现就地处置。

刘其龙委员建议,市级层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投资运营的末端处置成本控制,科学选择处置工艺、设备种类和项目投资规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湿垃圾处理查看更多>有害垃圾查看更多>上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