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和水利部有关负责人就《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指导意见》制定的背景和目标是什么?
答: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虽然发生频次不高,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如,2015年甘肃陇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11·23”尾矿库泄漏次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2017年陕西省宁强县汉中锌业铜矿有限责任公司排污致嘉陵江四川广元段铊污染事件等,都造成了跨省级行政区域水污染,甚至威胁到下游供水安全。
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是预防和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近年来,相关跨省流域上下游通过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协作,在探索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协同处置、联合演练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日常管理及近年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情况看,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总体上还普遍存在协作制度不完善、上下游责任不明确、技术基础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为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生态环境部会同水利部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总体目标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妥善处理纠纷、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为目标,推动跨省流域上下游加强协作,建立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明确上下游责任和工作任务,有效保障流域水生态环境安全。
问:《指导意见》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指导意见》着眼解决目前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各地机制建设工作实践经验,明确了8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建立协作制度、加强研判预警、科学拦污控污、强化信息通报、实施联合监测、协同污染处置、做好纠纷调处和落实基础保障等。每一项工作都强调上下游联动协作,指导双方共同建立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有效保障。
问:《指导意见》有什么特点?如何落实?
答:《指导意见》聚焦机制建设“谁来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一是明确省级政府为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责任主体。目前各地已签订的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落实主体多为生态环境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资源统筹调度、部门协同应对和纠纷协调处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指导意见》明确省级政府为建立和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主体,发挥属地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推动制度建设、风险研判、信息通报、事件应对、纠纷处理等相关工作,形成联防联控合力。
二是突出全过程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和及时应对处置。《指导意见》明确建立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的8项重点工作任务,并分别提出具体措施,贯穿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为预防和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保障。
三是强调上下游联动,增强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力。针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特点和难点,《指导意见》的每项重点工作任务均强调上下游协同应对,明确双方需配合开展的工作内容,重点解决如何“联”防“联”控的问题。
在落实《指导意见》时,应当牢牢把握上述特点,抓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协作制度,推动机制落实。建立协作制度是落实《指导意见》和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保障。上下游省级政府应按照自主协商、责任明晰的原则,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协作制度,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上下游责任,为双方落实风险研判、事件应对、纠纷处理等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省级政府统筹,发挥部门合力。省级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统筹相关部门和地市,协同做好各项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指导意见》主要提到生态环境和水利部门,强调生态环境部门要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通报和应急监测,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利调度的提前通报和协同控污,但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联防联控并不限于这两个部门,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关部门纳入到机制建设中来,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突出上下游联动。建立和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关键在于“联”。《指导意见》8项重点工作任务均涉及上下游协调联动,需要双方配合共同完成。如:制度建设方面,上下游省级政府要主动沟通协商,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协作制度。风险防范方面,相关地区要联合会商,提前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物资储备等工作。信息通报方面,跨省河流应急水量调度或临时泄洪排涝时,上游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前向下游通报;上下游流域水质出现异常时,相关生态环境部门及时互相通报。基础保障方面,上下游可协商制定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并联合开展演练,提高联防联控实战能力。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时,上下游协同做好应急处置,并在信息共享、应急监测、资源调配、拦污控污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加强协作。引发跨省级行政区域水污染纠纷时,上下游省级政府应主动协商解决。
总的来说,省级政府作为建立和落实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主体,应当协商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协作制度,明确上下游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责任和工作任务,加强沟通、协同联动,共同推动机制落到实处,实现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跨省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目标。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推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护和治理。支持沿黄河各省区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加快沿黄能源、化工等基地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加快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装备和新能源运载工具、工程机械。全文如下
据中国政府网,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以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为着力点,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在区域、省域、城市、县域各层级,聚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强生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水平建设美丽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崛起,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加快推动绿色低
8月30日,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出席发布会,介绍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介绍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有关情况黄小赠:大家上午好!长期以
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近日,扬州市发布2024年度水、气、土环境工作计划,部署2024年144项重点工作任务,全力守护扬州“蓝天、碧水、净土”。2024年,扬州市确立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其中,扬州市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为86.7%,省考断面为95.7%;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估目标中,大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评分细则》是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长江保护法有关规定的重要文件。文件明确2022—2024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在6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聚焦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评分细则》)。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就《评分细则》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评分细则》出台背景是什么?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
6月29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助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先生回答记者提问。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助力污染防治攻坚。
4月1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和《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口二维码标识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进入2月,A股上市公司2022年年报预告收官。截至1月31日,Wind数据显示,A股逾26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预告,超4成公司预喜,其中电力设备行业延续了高景气度。中电联发布的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